和谁对话?
钟茂初,江西铜鼓人,经济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革中央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出版学术著作有《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我国合理分担国际环境责任提供依据的理论与量化研究”等课题研究。
为什么对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新一届中央领导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想知道,如何理解合理消费?当前的消费模式有何不合理的地方?如何实现合理消费?
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消费规模就是合理消费。以增加不必要的消费需求来达成经济增长的目标,只能取得经济指标提升的效果,居民生活水平并未提升,环境质量反而会下降。这是不可取的,这实质上就是宏观上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耗。
对话人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钟茂初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何蓓琦
点击一
焦点关注 怎样判断消费是否合理
关键思路 是否超过生态承载力,是宏观上判断消费规模过度与否的根本标准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如何理解合理消费?怎样才能判断消费是否合理?
钟茂初:所谓合理消费,是相对于过度消费而言。过度与否,是以某一消费规模是否超过了生态承载力来评判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持久地生存和传承,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水资源、舒适的阳光以及其他各种必需的自然资源,并将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物进行自然净化。
但是,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经济活动、消费活动中耗损了过多资源,生态系统也就无法及时再生补充。这样一来,人类生活所需的资源就会日渐枯竭,污染物废弃物就会不断累积,承载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就会日益恶化。也就是说,现实中的环境问题,都是过度的经济活动造成的,都与过度消费追求密不可分。
可见,是否超过生态承载力,是宏观上判断消费规模过度与否的根本标准。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的消费规模就是合理消费。宏观上的合理消费总量规模,平均分配给全体社会成员,就决定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合理消费水平,超出这一水平的消费就是过度消费。
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就是要使每个社会成员,树立在消费活动过程中顾及生态承载力的理念,这应是生态文明行为的重要内容。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既要体现在消费者个体的行为方面,也应作为宏观经济主体的发展理念。以增加不必要的消费需求来达成经济增长的目标,只能取得经济指标提升的效果,但居民生活水平并未提升,环境质量反而会下降。这是不可取的,这实质上就是宏观上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耗。
点击二
焦点关注 当前消费模式处于哪个阶段
关键思路 追求以物质需求数量和质量来满足精神需求的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接近甚至超过生态承载力的许可限度
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消费行为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钟茂初:消费,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地产生着巨大影响。每时每刻、每人、每地都在进行着一定的消费活动,也就意味着同时在进行着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的过程。虽然,每人每时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微不足道,但其加总和累积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从消费行为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追求基本物质需求满足的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远低于生态承载力的许可范围;追求物质需求数量与质量的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步一步地逐渐接近生态承载力的许可限度;追求以物质需求数量和质量来满足精神需求的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接近甚至超过生态承载力的许可限度。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活动会出现异化而呈现过度消费现象。人们不再根据生存、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消费数量、消费质量和消费品种,而是超前、超量消费,有时仅仅是以消费的数量或消费的方式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以获得某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例如,部分社会成员往往以拥有大面积的住房和大排量的高档汽车作为精神满足的依归,与实际的消费功能基本无关。这往往造成消费与实际的消费偏好出现偏离,造成资源和环境无谓的损耗。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推进,应当进入以减少物质需求来满足生态需求的阶段。所谓生态需求,就是人类社会成员作为自然中一员,把对人类整体利益、后代利益、地球生态利益的责任作为自身内在需求的一部分,作为与物质需求、人文需求并列的一种追求。
记者:随着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度消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专家提出,必须改变这种模式。您认为,当前消费模式有哪些特点?
钟茂初:当前消费模式有以下特点:
一是线性消费,即经济活动把自然资源转化成为产品以提高生活水平,产品用过之后便被当做废物而抛弃。生活水平越高,消费需求和产品生产越多,消耗资源也越多,排放废物也就越多,形成消费需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线性模式。
二是把物质占有和消费的数量作为个人经济成就、社会地位实现的基本方式,使得人们所追求的财富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损耗为基础的。
三是不考虑长远利益、全球公众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而不断更新与扩张消费模式。起着消费示范作用的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本身就是高消耗、高污染的消费方式,而更多的追随者都朝着这一消费目标奋斗,如高档饮食、高档住宅、私家车等。这种消费模式是在经济至上制度和道德观念下形成的,对物质需求的无限追求是不受道德观念约束的。
四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产品服务的需求加速增长、加速更新换代,从而以加速度方式促使资源和环境污染的消耗。且技术发展使人们产生错觉:物质稀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技术可以解决任何资源稀缺问题。也就是说,在技术万能错觉下,形成了一种加速消费趋势。
五是消费心理不够理性。当物质需求满足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增加物质需求数量,对满足程度的提高是极为有限的。比如,从拥有120平方米住房扩大到180平方米住房,需求满足程度提高不了多少,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却大幅增加。过度消费,往往都是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得到精神满足。
六是经济至上理念催生出了透支消费模式,实质上就是提前消耗资源和提前造成环境损耗。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如何实现合理消费
关键思路 只有更多数人真正树立并践行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理念,文明消费方式才会真正成为主流
记者:近日,中央发布了“八条规定”,整个社会掀起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节约潮流,比如光盘行动等,这些都是进一步形成合理消费社会风尚的具体实践。您认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应该如何实现合理消费?
钟茂初:浪费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陋俗,是一种基于面子的扭曲价值观。当全社会成员普遍纠正了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之后,人们自然而然会理性地选择节约的文明消费方式。毋庸讳言,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是随大流的。所以,只有更多数人真正树立并践行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理念,文明消费方式才会真正成为主流。这就需要教育及舆论引导、制度激励。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形成对环境友好的消费者群体。因为,只有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倾向于绿色消费,企业才可能真正去迎合需求而转向绿色生产。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就是逐步改变一些对环境不友好的消费偏好和生活习惯。要把节约、节能、减耗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这并不是单纯从减少个人支出来考虑,而是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比如家庭节约用水,是基于节约资源生活理念的自觉行动。要选择消费,充分考虑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厂商对于环境问题的态度等因素。同时要尽可能避免使用一次性产品等。
对于生产者来说,应逐步推行在产品及服务标识物上注明其在生产和废弃过程中碳排放水平(如同在烟草制品上标注焦油含量),一些环境不友好产品应明确标注“本品为环境不友好产品”,如同烟草制品上强制标注“吸烟有害健康”。这种行动如果能够持续坚持下去,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不合理消费、奢侈消费是不文明的行为,那么必然会对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价值约束。近年来,英国的一些超市、日本的一些企业,都尝试将其生产商品标明其“碳排放量”。
点击四
焦点关注 国外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思路 只有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当做切身利益时,环境友好的消费理念才会真正形成
记者:美国追求高度舒适、奢侈型的消费方式导致世界资源的巨大消耗。日本虽同属发达国家,但消费结构相对合理,在追求生活舒适性的同时相对俭约。日本大力引导居民进行节约型消费,政府通过节能节材宣传、推广节能设备等,有效促进了商品消费的节能节材。结合我国国情,日本的经验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
钟茂初:美国是一个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加之它可以利用其政治、经济优势利用全球资源、全球生态环境,它的消费模式如果推广到全球,整个地球肯定是无法承载的。而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加之整体上国民危机意识强烈。资源稀缺的程度,必然会体现在各自的产品价格中,这可能是两个国家消费模式差别所在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只有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当做切身利益时,环境友好的消费理念才会真正形成。所以,要形成损耗环境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价格机制。现实中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现象,实质是以损耗全社会利益、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
记者:加拿大有个圣诞无购物运动,号召人们在圣诞节期间不购物,或只购买少量必需的物品。此运动旨在挑战并试图改变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这个运动现在已经扩展到几十个国家。那么,这一运动能带来哪些效应?
钟茂初:现代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各种需求为由头而进行大量的生产消费活动,很多消费是无谓的。“月饼经济”就是最好的例子。古代过中秋,吃月饼表示团团圆圆意愿。而现今小小月饼造就了“月饼经济”。大致估计,每年月饼生产及经销所形成的GDP规模应在数百亿元的水平。其实,以国人人均一块月饼的量来计算其需求的话,充其量不超过30亿元,超过需求数十倍的生产消费,其实都是浪费在豪华包装、公款消费、过度送礼等上的。现实中,各种各样的“XX经济”大多如此。负面来说,无谓地大量消耗了资源,制造了大量废弃物。
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而不是为了GDP数据。如果“XX经济”不仅不能提高民众幸福感,反而成为民众负担的话,那么就该勇于纠正。如果能够把各种各样的“XX经济”回归原本,如同圣诞无购物运动,至少可以减少无谓需求所带来的无谓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