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山西之殇,资源依赖致失“生态之根”
2012-02-21 10:22:04 来源: 中国矿业报 作者: 冰 点 【 】 浏览:572次 评论:0
太原市国土资源局近日公布的《太原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显示,太原市娄烦县、西山、东山部分区域的煤矿集中开采区存在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影响。3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分别为娄烦县北部煤矿区、西山煤矿集中开采区包括古交中部及南部、万柏林区西部、晋源区西部和清徐县北部,以及东山煤矿开采区包括杏花岭区东部、迎泽区的东部和小店区的东北部。评估报告显示,除了这3个外,还有5个影响较严重区和1个影响一般区。这些地区均为煤矿集中区。
  事实上,从2011年的4月起,就有媒体开始对山西陕西两省煤矿开采区进行长达6个月的实地调查,并发出“山西近3万平方千米采空塌陷存量危机仍继续拷量公众‘耐药性’”的呼吁。然而,呼号无果。

资源与劫难
  历史上,山西产煤。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山西的煤炭资源就已经开采。
  山西省90多个县(市、区)内均有煤炭分布,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4。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产业基地——大同矿务局煤炭储量为375.8亿吨,所产煤炭供应着全国1500多个企业,3700多家用户,并远销海外。位于太原市西15千米处的全国最大的炼焦煤产地——山西省西山矿,探明储量为181.4亿吨。
  除煤炭资源外,山西省南部垣曲县境内中条山腹地还有全国最大的铜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蕴藏有46种矿产,是国内最大的地下开采铜矿山。
  然而,得天独厚的资源,却接连导致一个个村庄灭顶陷落。
  依山而建的太原市临县木瓜坪乡庞庞塔村,早在2000年,就开始有村民的窑屋不断地“塌下去”。2004年,坍塌事故不断,多数村民陆续迁出。2011年6月,地下采煤伸进村子,7月初开始大面积坍塌,时至此已赴“灭顶”。从前到处都是泉水的大同市南郊区鸦儿崖乡盘道村,如今水源枯竭,井水要从外村买,村民舍不得花钱就得喝雨水;地面塌陷,耕地被毁;窑洞裂缝,掉墙皮、落石头,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有人说,“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村庄”,在山西早已超过700个。
  大同矿区随处可见地裂、地陷;太长高速公路沿线蜂窝状采空区省内闻名;207国道长治、晋城境内,309国道长治境内频频爆发采空区塌陷,路基下沉,路面断裂。采空区内,大面积沉降塌陷导致山体滑坡,水源枯竭,岩坡塌方,路桥凹陷,无数的机关学校,工矿企业,高楼大厦如岌岌危卵。当地人用“阳间一个山西,阴间一个山西”来形容对所处环境源自内心的恐惧。
  60年的加速度、高强度的开采,使地下矿体层形成巨大的空洞,出现举世罕见的采空区。“脚下之根”早已被掏空。有资料显示,全省1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采空区近3万平方千米,几近台湾省的面积。

重利之下,塌陷与经济总量齐增
  在山西境内,部分矿山曾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4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之后,资源相继进入枯竭期。部分矿山企业为了支撑经济增长,将目光对准了仍有“保护煤柱”的城镇和村庄。如据资料显示,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的洛江沟村4000多亩的地下,“保安矿柱”约存煤180万吨,价值4个亿;而附近的南丰村下面,还有1.05亿吨,价值400亿。
  矿山行业规定:为保护地表地貌、地面建筑、构筑物和主要井巷,分隔矿田、井田、含水层、火区及破碎带等而留下不采或暂时不采的部分矿体,叫保安矿柱(safe typillar)。国家《煤矿安全规程》也对此做出严格规定:任何采煤操作,必须规避“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的开采,否则视作严重的违规、违法现象。然而,汹汹利欲已让部分企业无视法纪,采掘机的巨大魔爪依然一刻不停在每一个富藏资源的村庄之下怒吼,村庄应声倒地。
  据山西省国税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山西煤炭行业经济拉动全省国税收入同步上升,煤炭生产、运销两大行业共增收81.09亿元,占到全部增值税增收额的80%,增收贡献率位居各行业之首。山西省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山西已经顺利跨入全国“万亿GDP俱乐部”,煤炭产量和外运量仍将分别达到8.6亿吨、5.8亿吨。而在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的背后,煤炭为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4成。

“转型跨发展”需偿环境债
  在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中,山西煤炭撑起中国工业时代的脊梁,留给自己的是污染、地质灾害和经济产业结构畸重失衡。
有资料显示,60多年来,山西累计产煤110亿吨,其中80亿吨外卖到全国各地。
  然而,“逆天而动”的挤榨型的出卖资源模式,导致地方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崩溃、安全事故频发、资源日趋枯竭,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有人说,煤完了,水断了,山秃了,粮食减了,最后终不能逃过被彻底毁掉——这是资源型城市的宿命。
  2006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2007至2009年,山西省共投入113.4亿元,用于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支持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太原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10个中心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工程。如今,汾河水清了,据说是20年来最好水平,但是,地质灾害愈演愈烈。
  据悉,2012年,山西将大力发展煤基多联产、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项目及新型先进制造业和新型材料工业项目,推进一批重大转型标杆项目建设,重点在产业升级、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方面先行先试。
  值得提醒关注的是,同样在山西省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还有,山西省在刚刚过去的实施“转型跨发展”战略的一年里,“一煤独大”的格局并没有实质性变化,煤炭仍占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