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资源时代”的弥补 ——白银18亿的生态成本还债路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肃中部,是中国唯一以贵金属名称命名的城市——白银。白银地区矿产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又因铜矿储量和开采在全国地位显著,得“铜城”别名。 工业化曾给这里带来过无尽的辉煌。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对白银地区有色金属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拉开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在荒漠戈壁上,一座工业新城迅速崛起。然而,40年的持续开发,矿产资源日渐枯竭,主导产业趋向衰落,而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 白银市环保局负责人也曾表示,多年的持续资源开采,白银面临资源枯竭,必须尽快实现经济转型。可是,如何破解发展难题,环保成了制约性因素。 作为中国工业的骄子,白银50年来累计上缴利税60亿元,曾经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和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排名第一的佳绩。但是,在工业化前期,由于国力、意识等问题,人们忽视了环保,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白银市主要污染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污染却逐步加重,日益衰败的企业根本无力治污。 白银的污染像中国大多数老牌工业城市的污染一样,是历史遗留问题。白银迅捷的工业化速度将城市其他的配套发展远远甩在后面,这其中包括之后的城市规划。东部工业区与生活区在规划之初就未形成很好的隔离区空间,导致当地多年呈现结构性、布局性和复合性污染,大部分城区污染严重。 2002年底,白银市发生了严重的污染事件,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高达7.36毫克/立方米。2004年至2005年,短短一年时间,白银又先后发生了10多起污染事件。对此,国家环保部对白银做出了流域限批的严厉惩戒,“限批”内,白银市所有涉及经济类的项目全部被“冰封”。 2005年,以白银有色铜业公司全面启动硫酸系统改造和酸性废水处理工程为起点,白银市拉开了举全市之力治理污染的序幕。当时,市级财政拿出6000万作为支持白银公司污染项目,占本级财政的1/4,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县是罕见的。至今,白银市先后筹资18亿元,完成对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甘肃稀土公司废水等80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共削减二氧化硫9万吨、化学需氧量3998吨,年减排工业废水475万吨。目前,白银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白银治污还产生了裂变效应。除了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当地经济更是以此为突破口,众多企业通过工艺技术改造,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环境污染治理促进了企业传统技术改造,加快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 当地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白银市将重金属污染治理列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计划投资15亿元,重点实施白银市城郊东大沟流域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白银铜业公司含砷酸性废水达标治理技术改造项目、西北铅锌厂含铅镉性废水治理改造项目和第三冶炼厂含重金属废水治理改造项目等8项污染治理工程。△ |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