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畔,有个依托丘陵而建的园子,园子占地3000多亩,融果树、茶叶、蔬菜、林木、鱼塘于一体,园区完全使用有机肥料。
谁也不会想到在碧水环绕、绿树掩映之后,是个存量超过4万头的养猪场,这个园子的主人就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是什么将人们印象中混着污水、恶臭的养猪场变成这沁着自然清新气息的农家乐园?养猪场如何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近日,记者来到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一探究竟。
养猪场如何实现“零排放”?
实施种养结合,推广“厌氧发酵+土地吸纳”,通过肥水管网浇灌果树、茶叶、蔬菜等作物
记者走进茶园看到,茶园中每隔一段距离就立着一根细细的长管。江夏区环保局局长苏军介绍说,这些管子是用来为植物施肥的,它们与沼气池相连通,沼液通过这些管子输送到田地。而沼液来自猪的粪便,这样,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也解决了大量猪粪直接排入水体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据了解,金林公司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72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铺设1000米沼液管网,基本形成了清污干湿分离—多级沉淀—管网输送以及生物发酵分解粪污等封闭式无害化治污体系。并采用迁村腾地的模式流转土地3056亩,以公司现有4万头生猪养殖(256亩)为主导,发展了1000亩有机茶叶种植基地、1000亩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800亩绿色蔬果种植园,形成了“猪—沼—茶”、“猪—沼—果”、“猪—沼—鱼”和“猪—沼—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种养循环模式主要以生猪养殖区为主导,生猪养殖区的废弃物通过沼气设施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产生的沼气主要用于猪舍火焰消毒、猪场供暖等方面;沼液和沼渣成为特色水产品养殖区、茶园、蔬菜和果树等四大功能区的肥料。
通过以猪排泄为纽带,金林公司实现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循环对接,不仅使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使猪场实现了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江夏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养猪场的粪便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出水的COD(化学需氧量)浓度为3000毫克/升~4000毫克/升左右。环保部门对大型养殖场粪水的检测表明,COD超标50~60倍,BOD(生化需氧量)超标70~80倍,SS(固体悬浮物)超标12~20倍。而粪便被收集后进行干湿分离,干粪输送到沼气设施,沼液铺设管网进行土地消纳,则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企业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茶园为例,种养结合后,利用沼液做肥料减少化肥使用,每年每亩土地可节约300余元化肥费用,而生产出的有机茶却能卖到1000多元/斤,是普通茶(平均200元/斤)近5倍。这种模式既节省了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又改善了环境。
土地成本过高怎么办?
采用“生物发酵床—零排放”饲养工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是畜禽养殖大国,畜禽粪便和废物产生和排放量较大。畜禽养殖COD约占农业源COD排放总量的96%;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占畜禽养殖总量的28%左右。畜禽养殖氨氮约占农业源氨氮排放总量的44%。因此,解决好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至关重要。
种养结合模式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土地成本过高、与当地农民洽谈产生分歧等情况。因此,在没有足够土地的前提下如何解决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问题是能否顺利开展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的关键。
“没有足够土地的地区,可以采用‘生物发酵床’饲养工艺。”苏军说。这个工艺是在猪舍内建发酵床并铺设80厘米~100厘米厚度的由谷壳、锯末、粗糠等和一定比例的发酵菌种等组成的混合物,猪群的粪尿在发酵床上经微生物发酵迅速降解,基本实现了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据介绍,金林公司有1万余头猪采用了“生物发酵床”饲养技术,猪粪尿全部在猪舍内降解,没有污水和粪便向外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
江夏区有关专业人士根据《“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中的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系数表测算,1头猪一年产生COD36公斤、氨氮1.8公斤,以1万头猪为例,如果采用生物发酵床工艺,一年可以减少COD排放360吨、氨氮排放18吨。可见,“生物发酵床—零排放”饲养工艺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
据金林公司有关人员介绍说,他们的“生物发酵床”工艺共投资400余万元,3~4年后,垫料可直接成为有机肥料,市场价达5000元/吨,两年即可收回成本。
农业部环保科研监测所的张壬午教授对在洱海流域农业污染源减排技术集成与生态补偿模式研究中测算的结果显示,采用发酵床养猪,节省饲料40~50公斤/头、节水80%~90%;增收50~80元/头(以100公斤肉猪计算);节约劳动力50%以上;饲养生猪2500头/年,规模养殖场减少污染物5374吨/年。
政府应当有何作为?
通过政策扶持、补贴资金,整合规模较小的企业,扩大养殖规模,使畜禽养殖企业逐步向产业化养殖转变
要真正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就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把生产和经济结合起来,让农民看到治理后获得的经济效益,并建立整治长效机制,推动畜禽养殖产业化发展。”张壬午说。
据悉,武汉市按照每万头猪补贴150万元的标准对畜禽养殖企业进行补贴,其中1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50万元用于环境治理。
政策扶持在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了解到,2007年10月~2010年年底,江夏区投入畜禽养殖环保资金5282万元,投入土地面积27212亩,其中山林地6900亩、水面6012亩、田地14300亩。在政策扶持下,江夏区畜禽养殖废水治理技术普遍推广运用,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有效利用了畜禽养殖废弃物。
江夏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国目前畜禽养殖污水治理的工艺多种多样。对于企业来说,最缺的就是技术,因此,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也是政府的工作之一。江夏区为企业组织培训班,培训企业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法对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治理,除了“厌氧发酵+土地吸纳”、“生物发酵床”之外,还有红泥塑料厌氧法、改良的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等。
“通过政策扶持、补贴资金,技术指导,全区的规模化养殖小区不断增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重新整合,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向产业化养殖转变。”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