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北京的城市定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重大的差别。作为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毋庸置疑。问题在于北京要不要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要不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工业,这对于北京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也是北京定位争论的焦点之一。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之后,为了改变封建社会遗留下的消费性城市的面貌,在进行城市定位时,强调“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的中心。”这一定位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的前夕。受当时城市定位的影响,北京市委在1958年提出“争取在5年内把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基地”的口号,发展了包括重工业为核心的一系列工业。到1979年,北京的工业产值已超过天津,仅次于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建设工业基地的城市发展方针固然可以为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其负面影响也十分严重,不可小觑。首先,北京发展的许多工业门类——钢铁、石油化工、建材等,不仅具有严重的污染,而且又是占地多,耗水、耗能大的大型企业,从而使北京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对城市的宜居性构成巨大的威胁。其次,工业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导致北京城市规模迅速扩大。1949年,北京的户籍人口只有414万,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增加到950万,人口的扩张成为北京“摊大饼”向外蔓延的主因。
为了扭转北京城市定位不当、工业发展过多带来的弊端,1982年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的性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进入21世纪,考虑到我国日益增强的国力和国际地位,首都北京在全球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2005年经过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的定位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规定北京的城市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根据新的城市定位,北京未来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发挥城市的政治、科技、文化职能的作用,扩大国际交往与国际合作的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将不宜布置在北京的企业和功能如首都钢铁厂等扩散到环渤海地区。应该说,首钢的搬迁是城市功能定位转变的最现实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