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中国产业报协会主办、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赞助的“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黄河行”采访活动已于今年8月下旬启动。活动将沿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顺流而下,探索各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经验和教训,调研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重要成果。
黄河行第一阶段采访活动已经结束,本报记者全程参与了这一大型采访活动,将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为此,本报特开辟黄河行系列报道专栏,探讨黄河保护与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以飨读者。
海拔超过4000米,天依然苍苍,野依然茫茫,却无需风吹草低,就可以见到星星点点的牛羊。
蓝天,白云,青草,连绵的山,涓涓的河,间或的牛羊和帐篷,不时出现的野驴、沙狐、高原兔鼠,和难以计数的鼠洞,这就是黄河源。
记者沿途所经是稀疏的草场,沙化裸露的地面棱角鲜明地铺展其中,那是多年前修路或土壤冻融留下的印迹,自主恢复的可能性不大。
与黄河朝夕相伴的,还有潜滋暗长的黄沙,就守候在源头清澈的黄河水边。
严峻的生态环境
黄沙与黄河为何如影随形?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东北角是被牧民称之为神山的阿尼玛卿大雪山,西南向是黄河发源地的巴颜喀拉山,两山相峙,黄河就擦着玛多县的西南角静静地流过。
沿着鄂陵湖边崎岖的简易公路,约30公里处,被藏民视为神山的巴颜郎玛山雄踞在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牛头造型的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山顶。
站在海拔4700多米的牛头碑西眺,清清的湖水静谧地躺在高原的怀抱,渐黄渐绿的草地层层延展,浑然一色的湛蓝水天相接。扎陵湖与鄂陵湖一西一东,守望着黄河源头,之间由许多小溪似条条银练相连,那就是黄河。
同行的玛多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韩尚军告诉记者,1998年~2003年,黄河平均一两周断流一次,断流长达几个月的情况曾出现过4次,“在牛头碑西北方向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可以清晰地看到断流。”
“在扎陵湖的背后就是一片片黄沙。”韩尚军黯然地说。数据显示,扎陵湖、鄂陵湖这一带的沙化面积达7.62万亩。而整个三江源区的沙漠化面积已达4400万亩,且每年仍在以7.8万亩的速度扩大。
从玛多县向东约110千米,绕过“热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招牌,远远地,绵延百里的黄沙直入眼帘。确切地说,是黄沙山,蜿蜒起伏,如一条金黄色的丝带,飘荡在山间,“黄丝带”绕过一座山,依然与黄河依偎向前。
这里属于黄河乡,当地人把这一带叫做娘娘滩,这一段黄河极为清澈,而那一片黄沙山竟绵延五六十千米。
黄河乡党委书记更桑加告诉记者,黄沙山绕过的那座山是藏族的九大神山之一——都格同宝。在神山附近出现了与黄河走向几乎完全一致的的沙山,藏民自然有说法。他们认为,是人们的过度放牧、大肆挖矿、偷捕乱猎,惊动了神灵,遭到了报应。
谈起上个世纪70年代玛多县连续3年蝉联全国首富县的那段辉煌,牧民们都觉恍如隔世,山清水秀、湖泊成群、湿地连片、水草肥美、牛羊成群。1980年~1982年,玛多全县人均年收入520元,县里草场面积最大的黄河乡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多元。
过牧现象也在那时露头,“突破百万牲畜”的口号响彻云霄,全县不到1万人,拥有75万头牛羊,黄河乡就有17万头。当年,地方政府发出号召,其他市(县)的剩余劳动力只要愿意来玛多县放牧,就无偿提供牛羊、划割草场。
牛羊数量的飙升,使每个羊单位占有的可利用草场从1953年的35.3亩降低到2000年的12.3亩。草场的超载过牧直接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迫使部分牧民迁往高海拔的草地放牧,人为影响的范围更大。
而藏民所说的矿指的是玛多县境内的黄金沟。上个世纪,三四万淘金者闯进当时不到1万人口的玛多县,疯狂开挖黄金,一直挖到1998年,将整座山翻了个底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