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
"中国式打车"是网络上创造的一个词汇。不仅在北京,在国内其他一些城市,人们提到出门打车都一脸痛苦。不管刮风下雨,你必须先站到大马路边,一边吸着尾气,一边伸着脖子,手还得举得老高。即便是这样,你可能也打不到车。要是在医院或者商场,你更得眼疾手快,不然车来了,慢一步,就被别的打车人"劫和"了。
从"中国式过马路"到"中国式接孩子"再到"中国式打车",每一个中国式在让人们领教着网友调侃和讽刺的功力之余,也反映着我们身边一个个棘手的社会问题。虽说中国式讽刺和调侃的是我们当中一部分人的不良习惯、不良风气,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但其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在每一个中国式里,人们也同样感受着无奈。
"中国式打车"的确只出现在中国。因为在国外,出租车并不是人们出行的必须选择,人们外出首先会考虑公共交通。因为它足够便利,足够发达,能够满足人们出行的绝大部分需求。即使需要出租车,电召出租车也很普及。在国外的电影电视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打电话叫出租车的情景。打完电话,出租车肯定会在约定时间停在你家门口。
虽然在北京和许多城市很多年前就开始实施了出租车电召服务,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人们经常打不进电话,或是没有司机愿意来。于是,许多人安慰自己,在其它交通方式满足不了出行的需求的现实面前,也似乎只能选择"中国式打车"这条路了。
在传播学里有个经典理论叫"议程设置",是指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不同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环境的认知。试想,如果城市的公共交通足够发达,人们想去的地方都能覆盖到,换乘不需要走好几公里,即使是有特殊需求,要用出租车,出租车网络也足够发达,能顺利地打通电话,就马上有附近的司机赶来。当城市的公共交通便捷了,也就如同为公众设置了议程,在人们心中强调了它的重要性。那么,人们关注并选择了公共交通,在出行时也就对出租车不那么关注了。出租车不是必需品,"中国式打车"便无从谈起了。
其实,每一个中国式的无奈,或多或少都能洞察到政策和措施的漏洞,需要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之前体察民意,顺应民意,以人们的利益为出发点,让"中国式打车"的不良习惯不再是人们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