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战士缚黄龙 治沙不是梦
2013-01-09 09:43:02 来源: 作者: 【 】 浏览:419次 评论:0
 一个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却在日后不断演绎着无数的"绿色赞歌"。自上世纪50年代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50团成立之时,这里便成为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新战场,播撒希望的新家园。


  现如今,这里的绿色多了、家园美了、百姓乐了。150团封沙育林33.4万亩,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拥有林地19亩。沙海变绿洲的神话,是如何实现的?他们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风沙治理。


  --编者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杨涛利 通讯员 张健


  在“三北”防护林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交界处的一个沙丘上,新疆兵团农八师150团党委书记、政委王建彬告诉记者,建团之初,这里仅有几棵梭梭、红柳孤独地挺立在沙丘上,大风一起,流沙铺天盖地,所到之处农田尽毁。


  有关历史资料显示,在建团初期,平均每年遭受8级以上沙尘暴22次,1959年达到了40次。1961年5月31日,一场连续10多个小时10级大风,使团场2.3万亩棉苗被流沙掩埋。从1958年到1988年,因风沙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在4.2万亩以上……


  防沙治沙,绿化家园。为减缓风沙灾害,150团从过去单纯的“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防护”,构筑了特色生态保护体系,树立生态立团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林业和沙产业,促进绿色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脆弱,治沙还需标本兼治
  实施主动防护、由外到内的治沙策略,注重从源头治理,建设荒漠防风固沙林,阻止流沙移动


  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新疆150团,总面积451平方公里。因其南北狭长、三面环沙,垦区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纵深70多公里,素有“沙海半岛”之称。这里年降雨稀少、气候干旱,风沙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从1958年起,150团开始了大规模的封沙造林活动。到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初步建成了防风阻沙基干林和农田防护林,风沙灾害有所缓解。


  此后,150团防沙治沙的策略又从过去单纯的“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防护”,从“先内后外”转向“由外到内”。注重从源头治理,重点解决条田外围沙漠植被稀疏、流沙移动的问题。对荒漠植被进行严格封育保护,同时对农田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荒漠进行人工补植梭梭,建设荒漠防风固沙林,从根本上阻止了流沙的移动,实现了标本兼治的目标。


  近年来,新建的防风固沙基干林全部采用世界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截至2011年底,全团森林覆盖率为21.8%,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全团有15个连队达到绿色生态连队的标准。


  ■树立生态立团理念,构筑特色生态保护体系
  突出生态林的防风阻沙、涵养水源等生态屏障功能,有效遏制风沙危害


  地处干旱荒漠区,必须树立生态立团的发展理念,要突出生态林的防风阻沙、涵养水源等生态屏障功能。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发展林业成为多年来150团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150团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结合起来,先后实施了围栏禁牧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恢复工程和大型防风固沙生态基干林工程。经过不断的摸索,在“沙海半岛”上构筑起了纵横交错、体系完整的四级防风固沙生态保护体系,有效遏制了风沙危害。

150团党委书记、政委王建彬介绍说,这第一道防线是荒漠防风固沙林,是将农田外围3公里宽的沙漠植被区域列入保护范围,实行围栏封育、禁牧圈养,利用雪墒人工补植梭梭、红柳,加快沙漠植被的自然恢复。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沙漠植被郁闭度,固定沙源,阻止流沙移动,从源头上减少沙尘暴发生。

 


  第二道防线是防风阻沙基干林,在沙漠与绿洲结合部建起了宽100米、长100公里的大型防风阻沙基干林。主要作用是阻止流沙,降低风速,减轻风沙的危害程度。


  第三道防线是农田防护林。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速、减少风的含沙量,有效保护农作物,调节局部环境气候。


  第四道防线是人居绿化防护林。在所有连队外围栽植6米宽的人居绿化防护林,同时在居民点、道路、公共场所、营造道路林、风景林和绿化带,在职工庭院内种植特色果品经济林。


  王建彬说,随着林地增加和林木覆盖度逐年递增,这一防护体系已初具规模,其应有的生态效益已经显现。风沙天气明显减少,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职工扎根于此的心更稳了,就连多年不见的黄羊、野驴、野猪、跳鼠等野生动物也出现了。


  ■建立基金制度,有效保护和改善土地
  对所有耕地要按每年每亩10元的标准收取养地基金和环保基金,达到合格标准者,返还基金并予以补偿


  近几年,随着团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150团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5年间累计用于环境建设的资金达6500万元,占总投资的26.8%。


  为有效保护和改善土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多年来,150团坚持种植与养护相结合,针对地膜、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及土壤污染、板结等问题,建立了养地基金和环保基金制度。


  按规定,对所有耕地要按每年每亩10元的标准收取养地基金,用于秸秆还田,耕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要求棉花秸秆还田率达90%以上,达到合格标准者,团场不但返还之前收取的养地基金,还将以每亩1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为提高职工保护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环保基金制度中对残膜、滴管带回收优惠政策有了明确规定。每亩地团场每年要收取环保基金10元,主要用于残膜、滴灌带回收。要求犁地前对地膜、滴灌带采取机械回收与人工回收相结合的办法,回收率达不到90%的不得犁地。次年春季,集中开展“环保月”活动,再次组织机力、人力清理残膜,回收率达到95%的条田才允许播种。达到标准的条田,每亩地返还环保基金20元,其中团场每亩补贴10元。


  同时,150团把每年4月的第一周确定为团场环保周,在这一周内团场所有在册人员,无偿为农户每天每人捡拾残膜一亩,拾净率达到95%以上。


  ■大力发展沙产业,昔日黄沙变黄金
  依托当地沙漠资源,充分挖掘经济潜力,使团场生态特色林果业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


  “带你去一个地方——驼铃梦坡,看看我们‘沙海半岛’的寻梦世界。”采访中,王建彬对记者说。


  原来,“驼铃梦坡”是一座天然的荒漠植物园。仅一林之隔,一边是原始生态的大沙漠,另一边是广阔的万顷良田。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地域特色,为150团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优质条件,目前,旅游收入已成为当地职工增收新亮点。


  2011年,“驼铃梦坡”被列为国家4A级景区。记者注意到,这个沙漠公园最大特点不仅体现在自然生态上,还体现在兵团军垦红色文化上。
  150团宣传部部长阙玉保告诉记者,兵团人用勤劳和智慧改善了团场的环境和气候,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数量开始不断增加,沙漠野生植物的自然繁育能力比原来提高了三四倍。


  与此同时,150团还依托当地丰富的水土、光热和沙漠资源,充分挖掘沙生植物的经济潜力,大力实施红枣、沙棘、沙柳、文冠果、肉苁蓉以及麻黄草等六大沙生特色林果业产业基地项目,形成了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林业生产与产业发展联动双赢的新格局。


  据了解,目前,150团依托招商引资,协调发展番茄、红枣、胡萝卜、南瓜、打瓜等经济作物种植经营,做强果品饮料产业;积极发展沙生药材产业,大力发展文冠果、麻黄草、沙棘、沙柳等沙生产业,并引进了特色中药材加工企业成功落户团场驼铃工业园。


  通过六大沙生特色林果业产业基地项目,150团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形成了从苗木生产、栽培管理到果品贮存、加工、销售、药用保健品生产、生态旅游观光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使团场生态特色林果业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