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马赛人能不再逐水而居吗?
2012-12-25 09:13:5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485次 评论:0
 曹俊


  尽管一路上万分小心,我们还是陷车了,在马加迪湖边。正是雨季,湖面扩大了3倍,湖边通往前方的惟一小路被淹没。四五十公分厚的泥水下是柔软的淤泥,我们的汽车左前轮深深陷入其中。三四个汉子数十次尝试,无能为力。


  近两个小时过去了,车依然在泥淖中,甚至越陷越深。在这偏远的荒野湖边,几乎无处寻求帮助。就在我们渐渐绝望之时,救星出现了!


  我居然有种莫名的喜悦,因祸得福,在等待的大把时间里,终于可以肆意欣赏落日下的马加迪湖了。


  远处青山如黛,墨蓝色的浓云轻覆山顶,分不清哪层是山顶,哪片是层云。透过水墨画般的山和云,橙红色的夕阳余晖洒在湖面上。湖面如镜,白色的黄嘴鹮鹳亭亭玉立,轻踩水面,悠闲地戏水;远处成千上万只火烈鸟影影绰绰,静若粉色绸锻,延展在湖面,动似红色彩带,挥出优美的弧线;充满碱腥的风,热呼呼地包裹着我们。群山倒影,白云倒影,夕阳倒影,鸟儿倒影,湖面空灵宁静,天地浑然一体。这片美丽的湖区属于马赛人——非洲大地上高贵而骄傲的民族。当地人称此地为Masaai Land(马赛领地)。


  近两个小时过去了,车依然在泥淖中,甚至越陷越深。在这偏远的荒野湖边,几乎无处寻求帮助。就在我们渐渐绝望之时,救星出现了!从远处走来一个人,高挑的身材、棕黑的肤色、狭长的脸庞,红蓝格子斜披在肩,左手握着一根细棍,右腰配着一把短剑,一位典型的马赛男子。他径直向我们走来,一句话都没说,赤脚踩进了左前轮的泥淖中,用手一捧捧地挖着淤泥,然后到湖边荒野中用短剑砍些树枝,垫在车轮边。几次尝试和反复,在他的带领下,车子终于开出了泥淖,时间不过十来分钟,而他的格子披肩已满是泥泞。他朝我们憨厚地笑笑,提议跟我们一同前往目的地。不问姓名,不问缘由,不计报酬,不要回报,只是善良的本能,和最朴素的真诚。


  已是傍晚5∶00,穿越湖边,再穿行40公里的荒野,才能到达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一个在肯尼亚地图上没有任何标注、在网络搜索引擎里没有任何记录的村庄。这个不为人知的村庄名为EndinyoO Lasho,在马赛语中,意为“小牛之山”。因为这里是小牛吃草的地方,它们还去不了太远的牧场。在这里,马赛人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几乎没有现代文明侵扰的痕迹。


  荒野上草木稀疏,丛丛针刺灌木,间或会有几棵如伞般盛开的平顶金合欢树。远处不时有角马和斑马悠闲地踱步,温驯的长颈鹿伸着脖子享受着树叶,不知名的大鸟偶尔掠过。在这片荒野里,马赛人的房屋零星散落,经过房屋时,热情的孩子们挥着手臂、赤脚奔跑着跟我们打招呼。在这片介于草原和丛林之间的土地上,骁勇善战的马赛人终日与野兽为伍,然而对自然的崇拜,却让他们远离狩猎,从不主动击杀野兽,更不食用野生动物,只吃牛羊,甚至连鱼都不吃。


  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下,这片不被侵扰的土地洒满余晖,无比安详,无比柔和,也无比神秘。在自然的怀抱里,马赛人和野兽之间形成了默契,互不侵扰,和平共处。人和动物都属于自然,天与人合而为一。


  一下车,就有一群五六岁的孩子朝我们扑过来,亲昵地抓住我们的手臂不放。


  6∶10,终于到达目的地。一下车,就有一群五六岁的孩子朝我们扑过来,亲昵地抓住我们的手臂不放。看到同行有人在拍照,孩子们主动排好队形,露出灿烂的笑容,打量着相机。十几个村民迎上来,男子裹着被称为“束卡”的红色披风,手持一头细一头粗、用来驱赶野兽的木棍,女子穿着色彩绚丽的“坎噶”裙装,戴着精细彩珠串成的头饰和项圈。大人们露出腼腆的笑容,簇拥着期待着有人举起照相机。好客的马赛人给我们备下了Chapati(一种当地面饼)、羊肉和奶茶,欢迎着极为罕见的客人。


  太阳已经落山,这里不通电,借着朦胧的月色和疏朗的星光,一个较大的马赛院落出现在眼前。带刺的灌木围成了圆形篱笆墙,墙内有几处圆形尖顶的茅草屋,中间一个最大,是男子的卧房,几处较小的屋子环绕周围,是妻子们的居室。屋子由树枝、牛粪和泥巴砌成,很矮,高不过一米,需要低头弓腰才能进去,没有窗户,没有电,里面漆黑一片。过很长时间,眼睛暗适应后终于看清了:空徒四壁,炉灶是3块石头,床就是大地。宛若时光倒流千年,原始文明重现,日月星辰为伴,荒野丛林为伴,草木石头为伴。马赛人的一切都源于自然、融于自然。


  为何要收集雨水?因为马赛土地上严重缺水,水就是生命。也正因此,眼前这座雨水收集装置才显得极为可贵,它让逐水而居的马赛人几近定居。


  就在这个原始的院子里,一套现代建筑似乎与周围环境很不协调:活动板房连着一个大铁桶。而正是这个建筑,才把我们这群陌生人牵引至此,这是中非合作项目为其建设的雨水收集装置。


  为何要收集雨水?因为马赛土地上严重缺水,水就是生命。尽管雨季的马加迪湖湖水泛滥,却丝毫不能给马赛人带来好运,这个由东非大裂谷断层陷落形成的大型盐碱湖,对没有处理技术的马赛人来说,充其量只是自然馈赠的一道风景。因此,水就是马赛人全部生活的重心。


  马赛人至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马赛人一家分工很明确,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他们的任务是放牧,妇女和儿童的任务是取水。马赛族曾流传着一个古老的说法:“我们右手持长矛,左手持圆棍,就不能再拿书本了。”因此,对很多马赛人来说,他们的一生只有放牧和取水这两件大事,非常简单,却成就了享有盛誉的马赛文化。

  事实上,马赛人选择游牧,其决定因素正是水源。由于没有固定水源,逐水而居的马赛人不得不常常迁徙,极少定居。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因此,对马赛人来讲,身上的衣服和稀树草原上的牛羊,就是他们全部的财富。牛不只是食物,还是交换媒介、祭祀用品、建筑材料,甚至连洗手都用湿的和干的牛粪。因为,在马赛人眼里,牛是神灵赐予他们最宝贵的财富,牛身上的一切都是最洁净的。


  相对于牛,水则是上天对他们的考验。妇女和儿童往往天蒙蒙亮就出门,步行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寻找水源,直到夜里,才能头顶水


  桶,穿越野兽出没的荒野,为全家人带回宝贵的淡水。雨季,不少马赛人会直接在地上挖坑储水。和着泥土的雨水,就是上天对他们的恩赐。也正因缺乏干净的饮用水,小孩患病极为普遍。在眼前的这个村子里,旱季极其缺水之时,男子往往穿越边境,到邻近的坦桑尼亚去放牧,妇女、儿童也常爬过高山,到坦桑尼亚去取水,留守家园的只有老人。


  也正因此,眼前这座雨水收集装置才显得极为可贵,它让逐水而居的马赛人几近定居。建造者是一位名叫司明特·康基的马赛人,他是马赛人中极少受过正规教育的幸运儿,现在肯尼亚水与灌溉部任职。2008年,中非合作项目启动,康基前往中国甘肃接受培训,甘肃之行让这位聪明的马赛人给家乡带回了新的理念。经过向肯尼亚政府申报,他获得了政府资金支持,雨水收集从理念成为现实。今天,族人用收集来的雨水直接做饭和饮用,孩子患病率已大大降低。


  而康基为何会选择把项目建在眼前这户人家,则与其首领Kewi有关。据康基介绍,这位首领一直在琢磨如何收集雨水,并试图在雨季挖大坑来储水,这正是他苦苦寻找、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最佳人选。时至今日,受这一理念影响,越来越多的马赛家庭开始想办法利用雨水,为他们一生中的大事寻找解决方案。


  在现代文明的召唤和冲击下,马赛人正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不慌不忙地触摸着现代文明。


  事实上,在现代文明的召唤和冲击下,马赛人正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不慌不忙地触摸着现代文明。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中,敬畏自然的马赛人正在主动改变一些习俗。作为传统,马赛男子的成人礼要以杀死一只狮子为标志,这是他们惟一与野兽为敌的项目,而今天,不少地方已以多养牛取而代之。马赛人实行一夫多妻制,现在一些马赛部落的规矩随之变为:每养10头牛,才能娶一个妻子。


  马赛的村落里也有了学校,在政府的鼓励下,已有马赛孩子开始步入学校,尽管人数还很少。还有一些成人开始到外面谋职,忠诚骁勇的马赛人成为安保职位的最佳人选。在马加迪湖区的一路上,我们还看到有马赛人骑着双梁自行车代步,他们称之为“中国自行车(ChineseBicycle)”。


  即使在这个远离尘嚣的马赛部落,他们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我们注意到也有人在使用手机,但由于村里仍未通电,他们购买充电电瓶,到镇上充满电,再带回家里作为充电电源。“解决了取水问题,孩子们可以更健康地长大,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首领对我们说。


  离开村子时,已是夜里9∶00,月明星稀,开车驰骋在没有路迹的稀树草原中,竟恍如隔世,我们似乎正从历史深处向现代文明穿越。车行路线一错再错,不时有野兽叫声响在耳边。望着夜空星辰,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浮现在我眼前。那些星星般透亮、如水般清澈的眼神中,充溢着对外来客人的羡慕,写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临走时,我把巧克力一块块塞进孩子们口中,大人笑着说孩子们从未吃过巧克力,我想,那份甜甜的滋味也许会成为那些孩子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