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12-12-25 09:11:07 来源: 作者: 【 】 浏览:390次 评论:0
  中国环境报记者 肖颖 冯永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为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域、全国最先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西北地区首个被环境保护部命名的国家生态区,西安浐灞生态区从生态重灾区向生态功能区蜕变的整个过程,则真正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也必将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西部生态建设的示范区。


  科学规划——生态重灾区蜕变为生态涵养区


  2004年成立之初的浐灞,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两河沿岸遍布着采砂场,堆积着几十座垃圾山,两条河流接纳着西安市1/6的污水,区内几乎没有成型的道路,分布着近百座村庄。


  浐灞管委会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示范价值为首要任务,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和“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的工作理念,从治理污水、垃圾、挖沙三大环境问题入手,大力推进河流治理和生态重建,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要求,就地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维护和恢复物种群体,快速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逐步使浐灞从一个生态重灾区变为西安城市的生态补偿区。


  7年多来,浐灞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浐灞积极推进“大水大绿”工程,通过整治河道和建设广运潭、雁鸣湖、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累计增加景观水面和湿地面积8900亩,河流湿地覆盖率达13.2%,完成绿化面积近7000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5.6平方米提高到13.63平方米,区域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4.6%。


  2005年至今,浐灞累计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区域污水日处理能力从零提升到37.5万吨,年回用中水1600万吨,浐灞河重现清流,再现了灞柳含烟、芦荡惊鸿的自然胜景。


  2010年的野生动植物调查结果显示,区内的动植物资源无论从种类、种群数量、分布面积等方面都有大幅提升,仅发现的鸟类就从2005年的63种增加到如今的194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雕和大鸨,以及在陕西省首次发现的大红鹳。


  不可否认,浐灞生态区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发展接连带来重大机遇。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浐灞生态区举办,这是探索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具体实践,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


  如今的浐灞,不仅是中西部首个国家生态区,也是西北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区域,西北首批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是西安市公认的人居环境最好,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具备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必要条件。


  2011年7月1日,浐灞生态区被环境保护部正式命名为西北首个、中西部首批国家生态区,也是全国惟一获此殊荣的开发区。


  生态优先——把生态维护作为考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


  浐灞生态区成立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潮头,成长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以生态作为立区之本,开创性地提出了“河流治理推动区域发展,新区发展支撑生态建设”的开发建设思路,创新城市化发展模式,形成了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统筹兼顾、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并在此理念机制下,发展低碳节能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在招商引资中将生态作为首要标准,把生态维护作为考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持续加大民生生态投入,保持经济适度、合理增长,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体现生态补偿示范效应,设立城市生态补偿区,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展示人、自然、城市和谐的关系。


  如今的浐灞全面推行绿色建筑,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医疗、教育等城市重要基础配套设施稳步推进。目前建设项目平均绿化率达到35.8%,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比率达到7.7%,中水利用率达到14%,年新增立体绿化3万平方米以上,“绿色示范工程”和“园林式社区、单位”占绝大比例,人居环境低碳化、舒适化发展成为区域共识。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浐灞生态区成功举办,178天,1572万中外游客,8500场文艺活动……这场园林艺术与生态文明相融的盛会,是探索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具体实践,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更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西安市民之心,使浐灞成为绿色发展的实践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创新实践——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


  2011年11月,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浐灞生态区在内的国家生态市(区、县)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相适宜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今年9月,环境保护部生态司、中科院多名专家和陕西省环保厅、发改委等多部门组成的专家组,齐聚西安浐灞生态区,共同评审《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丰富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树立城市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为目标,按照“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以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精神文明建设为“两个核心”,从生态环境支撑、生态文明产业、生态文明人居、生态文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制度等五大体系入手,在国家生态区建设基础上,创新实践,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城市绿色经济,提升区域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示范价值,持续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发挥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示范作用,有力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


  《规划》显示,未来浐灞将加快“湿地浐灞”、“花园浐灞”建设,提升区域城市生态涵养功能和人居环境品质。规划到2015年,提升巩固浐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基本完成湿地和绿地系统建设,形成西安城市湿地景观带,完成“森林浐灞”主要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城市“绿肺”功能。


  计划到2015年,浐灞林地率达到17%,湿地率达到11%,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8%,年新增立体绿化面积不低于3万平方米,城市生态涵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到2020年,五大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将浐灞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