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强
《 人民日报 》( 2012年11月05日 06 版)
从重庆主城出发,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很快就是璧山。来到位于璧南河畔的观音塘湿地公园,只见这里碧波荡漾,鸟语花香,一派生机盎然。退休职工李鸣正在河边静静垂钓,“这里空气好、环境好,一有空就会过来散心休闲,安逸得很!” 看到如今美丽的璧南河,很难想象出它曾经“水黑如墨、鱼虾绝迹、臭气熏天”的模样。近年璧山经济发展提速,但因皮鞋、建材等传统产业污染严重,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流经璧山7个乡镇,在城区蜿蜒10公里的璧南河也未能幸免,一度成为极端劣Ⅴ类水质,成了“哭泣的母亲河”。 “在产业向西梯度转移、重庆开放开发势头良好的背景下,璧山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难题。我们决定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实际,就是先抓住治理璧南河这个牛鼻子。”县委书记范明文告诉记者,2010年3月,他们下定决心,用两年左右时间让璧南河重现清流。 对污染企业限期整治,整治不好的,该搬的搬,该关的关,璧山展现出治污的坚定决心。2年间,关停取缔污染源1063个,关闭污染企业325家,即便要为此牺牲全县GDP的1/10,也毫不手软。他们还新建了30.8公里城市污水管网,连起全部污水出口,处理后达标排放。 璧山还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净化水质。在城区上游的安川桥附近,记者见到水面上种植着金钱草、水葫芦等植物吸附有害物质,还有工人操作曝气船为水体增氧。在城区外,璧山将河道由直立挡墙改为生态护坡,让河水跟土壤自然接触,并定期投放鱼苗、活鱼。“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方案的顺利实施,终于让璧南河两年达到近Ⅲ类水质。 让母亲河重现微笑的同时,璧山也加速推进“深绿型生态化城市”建设,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4.8%。沿河漫步,目之所及,皆绿树茵茵,青草依依,每隔15分钟就有一处公园、广场,古朴灰色的座座建筑掩映其间,生机盎然。 去年,瑞润电子公司管理部经理康庆宾随公司到璧山建厂,“这里就像江南水乡一样漂亮,打动了我们”。他认为,企业投资在考虑成本、政策外,还很看重生态,“环境好了,投资价值更高,用工更稳定,前景也更看好”。 这两年,像瑞润电子公司一样的150多家笔记本电脑配套企业纷纷落户,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在璧山快速崛起。加上医药食品、装备制造等产业支撑,璧山年工业总产值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今年前三季度,璧山GDP增速达18.6%,列重庆全市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