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秀艳
《 人民日报 》( 2012年11月05日 06 版)
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近期推出的“我期待”系列调查中,对“环境要素的改善,你最期待”这一话题,41.8%的网友选择“空气更加清新”。但其中不少网友认为,“水质更加干净”、“绿化水平更高”、“土壤更安全”等选项也很重要,只有所有环境要素都得到改善,才能有环境质量的全面提高。 改善环境质量不仅是百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幸福的基础,诚如@CCTV新闻会客厅所言,“生态环境好不一定幸福,不好一定不幸福。”随着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百姓对于环境要素改善的期待更加强烈。正如@李宝珠的娘所说,“希望绿树多一点,空气新鲜点,环境好一点,面子工程少一点”。 狠抓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也存在总体改善、局部恶化的态势。尤其在环境空气质量方面,特大型城市空气污染突出,而且呈现复合型污染特征,灰霾天增多,“蓝天”不蓝的现象让公众对现行评价体系提出很多质疑。 2011年秋冬之交,雾霾天气连续袭击全国不少地方,引发公众对PM2.5的广泛关注。今年2月29日,增加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三项常规监测指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发布,省会以上城市陆续开始监测PM2.5。新标准实施后,我国将有2/3的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的要求。但将“污染问题”置于“政府脸面”之上,体现的是对公众环保权益的尊重,凝聚的则是环境治理的合力。 如何将期待化为现实、实现环境要素的改善?网友们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科学发展。@梦瑶梦瑶要努力说:“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动经济,就会天蓝水碧外送空气清新长命百岁。要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然而,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转换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注定面临诸多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吉翔6512以自己家乡为例,分析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我的家乡山西雁北地区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污染特别严重,冬天鼻子里都是黑的。但如果改善环境的话煤矿和发电场就没法正常运行。科学发展观如何实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而非嘴上喊的那么简单。”@古月心小屋说:“生态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环境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他建议:“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首先要确立环保优先的发展观念,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