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报记者 刘晓星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的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2%,有大小河流103条。这里不仅是辽河主要干流之一的浑河发源地,也是辽宁省沈阳市和抚顺市以及吉林省梅河口市的重要水源地。
森林覆盖率高,带来的清新空气和潺潺流水让清原县东北部的南山城镇多了一份宁静和惬意。然而随着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的进驻,这里的宁静就被打破了。
这家由南山城镇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被当地居民称为“造孽”企业,其非法排污更直接威胁着吉林省梅河口市62万群众的饮水安全。
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何以给吉林、辽宁两地百姓带来重重污染阴霾?这家被当地百姓称为“造孽”的企业将可能给下游饮用水源地带来哪些环境风险?对于潜在的环境风险,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否有能力应对?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深入吉林、辽宁两省进行了深入调查。
究竟是谁在掩盖企业非法生产真相?
企业声称仅在今年4月试生产过,当地环保部门称生产工艺属国家鼓励的工艺,没有废水外排。然而当地群众在2011年7月就发现有偷排污水现象,下游梅河口市也监测到了污染。
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9月,厂区位于清原县南山城镇南山城村,生产规划为年产超细粉体910吨,其中铜粉850吨、镍粉30吨、钴粉30吨,主体建设包括电解铜生产线、电解镍生产线、钴粉生产线,总投资近3000万元。
一位当地居民向记者介绍说,自2011年七八月以来,企业经常在夜间偷排污水,并伴有刺鼻的气味,位于镇子旁边的一条小河内也经常出现死鱼的现象。
在当地百姓看来,导致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近在咫尺的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因此,当地群众干脆把这个企业称为“造孽”的企业。
而让他们更加难受的是,这家企业排放的大量酸性浓烟经常让人们喘不过气来。
此外,许多在厂子里干活的工人也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反应,即手臂经常出现一些过敏症状,会起一些红疙瘩。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许多工人只能选择忍受。一个工人无奈地告诉记者:“在这里上班的人,有哪个人没有一些过敏的症状?”
这家企业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产的?在采访中,许多居民都给出了大致相同的时间,即2011年7月~8月。据当地居民介绍说,从那时起,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工业污水就开始直排河流,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
一位村民带领记者来到企业位于公路对面的一个排污口处,记者发现排污口处堆砌的青石上,已经被腐蚀得白迹斑斑。
“去年夏天,企业大墙内的污水蓄水池直通河流,过完年就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现在这段时间没有生产。”这位村民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企业将处于墙体下方的排污口用水泥封堵上了。◆中国环境报报记者 刘晓星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的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2%,有大小河流103条。这里不仅是辽河主要干流之一的浑河发源地,也是辽宁省沈阳市和抚顺市以及吉林省梅河口市的重要水源地。
森林覆盖率高,带来的清新空气和潺潺流水让清原县东北部的南山城镇多了一份宁静和惬意。然而随着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的进驻,这里的宁静就被打破了。
这家由南山城镇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被当地居民称为“造孽”企业,其非法排污更直接威胁着吉林省梅河口市62万群众的饮水安全。
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何以给吉林、辽宁两地百姓带来重重污染阴霾?这家被当地百姓称为“造孽”的企业将可能给下游饮用水源地带来哪些环境风险?对于潜在的环境风险,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否有能力应对?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深入吉林、辽宁两省进行了深入调查。
究竟是谁在掩盖企业非法生产真相?
企业声称仅在今年4月试生产过,当地环保部门称生产工艺属国家鼓励的工艺,没有废水外排。然而当地群众在2011年7月就发现有偷排污水现象,下游梅河口市也监测到了污染。
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9月,厂区位于清原县南山城镇南山城村,生产规划为年产超细粉体910吨,其中铜粉850吨、镍粉30吨、钴粉30吨,主体建设包括电解铜生产线、电解镍生产线、钴粉生产线,总投资近3000万元。
一位当地居民向记者介绍说,自2011年七八月以来,企业经常在夜间偷排污水,并伴有刺鼻的气味,位于镇子旁边的一条小河内也经常出现死鱼的现象。
在当地百姓看来,导致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近在咫尺的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因此,当地群众干脆把这个企业称为“造孽”的企业。
而让他们更加难受的是,这家企业排放的大量酸性浓烟经常让人们喘不过气来。
此外,许多在厂子里干活的工人也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反应,即手臂经常出现一些过敏症状,会起一些红疙瘩。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许多工人只能选择忍受。一个工人无奈地告诉记者:“在这里上班的人,有哪个人没有一些过敏的症状?”
这家企业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产的?在采访中,许多居民都给出了大致相同的时间,即2011年7月~8月。据当地居民介绍说,从那时起,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工业污水就开始直排河流,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
一位村民带领记者来到企业位于公路对面的一个排污口处,记者发现排污口处堆砌的青石上,已经被腐蚀得白迹斑斑。
“去年夏天,企业大墙内的污水蓄水池直通河流,过完年就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现在这段时间没有生产。”这位村民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企业将处于墙体下方的排污口用水泥封堵上了。 一家污染企业,带来几多环境风险?
抚顺龙城新科技公司违法生产的废水都排入了杨树河内,而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水库2/3的蓄水都来自于这条河。对于梅河口市62万群众来说,这个唯一的饮用水源地一旦遭受污染,将面临着无水可饮的境地。
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违法排污,不仅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更直接威胁着吉林省梅河口市62万群众的饮水安全。
记者了解到,位于辽宁省清原县南山城镇境内的杨树河是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水库积水的主要来源。
有资料显示,海龙水库总库容量3.16亿立方米,年平均蓄水量1亿立方米左右,每年向梅河口市城市供水2000万吨,直接、间接服务人口达62万人。而海龙水库近2/3的蓄水都来源于这条河。
因此,当近期关于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非法排污可能对海龙水库水质造成污染的消息传出来后,梅河口市的许多群众都非常担心海龙水库遭到污染。
记者获悉,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之前在违反“三同时”政策进行违法生产的废水便排入了杨树河内,而杨树河与海龙水库之间的长度约为10公里远。
毫无疑问,一旦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废水通过杨树河进入海龙水库,将对海龙水库的水质构成严重威胁。
在接到群众举报后,今年4月,吉林省梅河口市环境监测站对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排水口及上、下河水进行了监测。
数据显示,金属离子铜和金属离子锌都严重超标。
相关人员表示,这两种金属离子对生物虽然没有急性毒害,但在生物体内积累过多,同样会产生中毒反应。对人体而言,若长期摄入高浓度的铜和锌,会引发多种疾病。
7月5日,吉林省梅河口市环境监测站对在企业排污口取得的水样进行了监测。数据显示多种指标也严重超标。
记者了解到,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有电解铜、电解镍和电解钴3条生产线,采用的是强酸侵出、萃取和电积工艺。
据公司总经理仲照兴介绍,企业年产50吨的电解镍生产线和年产50吨的电解钴生产线,采用的是国家鼓励的技术。而对于年产850吨的电解铜工艺,记者却没有找到相关的鼓励政策。
针对湿法治金工艺的环境风险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一位专家表示,根据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半工业试验证明,在湿法炼铜的工艺中,溶液损失占8%,跑、冒、滴、漏占27.6%,它们将进入环境,成为人体内分泌干扰物主要污染源之一。
另外,在湿法冶金工艺中,还有一个人们至今仍未关注的二次污染问题。在浸出条件下,一些有害的重金属离子铅、镉、锡、汞、铊、锰等也将被浸出,如处理不当,它们将进入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企业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企业生产废水不外排,全部循环利用。但是,因为这家企业地处水源地的上游,环境位置极其敏感,既使能实现废水不外排,也不能完全排除突发环境污染事情的发生。
更何况,与承诺相反,企业在违反“三同时”政策的前提下,就违法偷排污水;在调试期间,就发生了蓄水池泄漏的污染事件。
毫无疑问,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将对海龙水库造成直接的污染。
而对于梅河口市62万百姓的来说,这个唯一的饮用水源地一旦遭受污染,将面临着无水可饮的处境。
如何应对可能带来的饮用安全危机?毫无疑问,目前必须增加海龙水库的水质监测点位、增加水质监测频次,动态观察水质化验数据变化。一旦发现水库水体受到污染,应该立即起动水源地污染应急预案,从而保证全市人民群众安全用水。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梅河口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满足高频次、多指标、多点位的监测要求。目前仅仅是一个月对于水质进行一次常规性的监测。
一家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却给吉林、辽宁两地百姓带来重重污染阴霾。而对于吉林省梅河口市62万群众来说,饮水安全问题将会成为萦绕在他们心中的最大忧虑。
谁在硬撑保护伞?
姚伊乐
企业明目张胆地违法,政府欲盖弥彰地包庇,群众承受环境污染之害——类似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这样的案例多年来不断上演,屡禁不止。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GDP发展的冲动仍在有力地驱使着地方政府逐小利而贻大害,为不良企业硬撑保护伞,真可谓轻重不分,利害颠倒。
清原县的案例中,企业主体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在环保方面的违法表现可以说是十分清楚。违反“三同时”、擅自非法试生产、非法排污并发生蓄水池泄漏事件、生产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并发生安全事故、涉嫌造假审批文件进行项目立项、选址在环境敏感区域——这些行为中只要有一项属实,企业就要接受严厉处罚甚至难以继续存在。
另外,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抚顺龙城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采用的电解镍、电解钴工艺为国家鼓励的技术,但年产能均为50吨,而并非国家鼓励技术的电解铜生产线,年产能却有850吨。根据现行市场价格估算,电解铜的年产值是电解镍和电解钴两项产值总和的2.4倍。
因此,这一企业本质上实在打政策擦边球,“挂羊头,卖狗肉”。
而清原县相关部门对企业的“保护”,亦是毫不掩饰。
对于这样一家在没有拿到地方环保部门试生产报告批复的情况下就已有劣迹的企业,在当地政府及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口中,被描述为“生产废水不外排,全部循环利用”;对于各种污染问题,是“不清楚”、“不知情”;对于企业可能对饮用水源地产生的环境风险,是视而不见,毫无作为;面对记者的调查采访工作,是县委宣传部门与环保部门的互相推诿扯皮,百般阻挠。
各级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地方环境保护负有直接的监管职责,这也是保护群众生活环境与健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这一防线在类似于清原县的一些地方却屡屡失守,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此扭曲变形为一把巨大的黑色保护伞,祸害群众,遗害无穷。
在我国,环境保护已成为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和民生问题。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说,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果只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将会尝到恶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是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