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步雪琳
在进行新上项目技术选择时,我们把节能减排作为首选指标,先考虑节能减排效果,然后再考虑经济指标。
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设施在短期内肯定会影响经济效益,这就跟家里装修房子的道理一样,开始投入大一点,舒适性和耐用性都会好一点。所以,我们要看远一点。
在完成对企业的收并购后,我们会用中国海油的安全环保文化影响企业员工,通过海油企业文化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环境意识。
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系统中,中海油气开发利用公司(以下称油气开发利用公司)的节能环保工作成效显著。近日,记者对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朱玉明进行了专访,请他详细解读公司如何做好节能环保工作。
怎样做好节能环保?
企业基本全部临江临海,处于环境敏感地区
记者:油气开发利用公司在节能环保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赢得很多荣誉。请您先给我们谈谈,公司为什么特别重视节能环保工作?
朱玉明:油气开发利用公司成立以来,就按照总公司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特别是根据国家、总公司的部署,从2005年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以来,通过不断努力,逐步降低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节能和减排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
“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油总公司给油气开发利用公司规定的节能指标为37490吨标准煤,到2010年年底,油气开发利用公司实际完成节能量68194吨标准煤,是计划指标的2.5倍。同时,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均超过了30%。在减排方面,2005年,油气开发利用公司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614吨,而2011年的排放量仅为318吨,相比2005年下降了80%;2005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56吨,2011年仅为47吨,相比下降了81%。
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油气开发利用公司也获得了很多荣誉。2006年以来,我们在中国海油总公司的节能减排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总公司“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获得“中华环境友好型企业”称号,这也是中国海油下属单位首次获此殊荣。
油气开发利用公司之所以如此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除了坚决贯彻国家和总公司的要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外,还是由公司自身特点决定的。
由于历史原因,公司下属的企业基本全部临江临海,处于环境敏感地区,所以我们的压力可想而知。从公司领导班子来讲,我们在做“十二五”战略规划的时候就专门提出节能低碳的内容,从战略上、目标上对节能环保提出要求。
记者:思想上的重视还要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油气开发利用公司在节能环保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朱玉明:首先,我们在新上项目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进行新上项目技术选择时,我们把节能减排作为首选指标,先考虑节能减排效果,再考虑经济指标。
为寻求节能潜力与机会,从2009年开始,公司各下属单位均实施了能源审计,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与环境效果进行审计、监测、诊断和评价,为后续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我们全面实施了清洁燃料改造项目,使用天然气替代加热炉燃料油,可将二氧化硫排放降低90%以上。为减少新鲜水用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我们要求各下属单位大力推行污水回用。目前,湛江公司、泰沥公司、营口公司污水回用率均达到90%以上,其他企业也达到50%以上。
我们还特别注重采用清洁生产审核的办法全面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从2005年起,公司各下属单位逐步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我们请国内清洁生产方面的专家对部分员工进行指导,让这些员工参加全国清洁生产审核资质考试。通过考试后,他们就在工厂中自己进行清洁生产审查,再让专家帮助找差距。
我们开展这项工作不是为获得荣誉,而是通过审核工作全面提高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充分发挥长期工作在一线、熟知生产控制过程的员工优势,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找出切实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现在,我们下属7家单位全部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并将整改方案的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效果显著。
节能环保工作不能只是被动完成要求,还要有前瞻性。考虑到二氧化碳减排是节能环保工作的大趋势,我们从2010年开始主动实施碳排查工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碳减排管理体系打下基础。
投入大与成本回收慢的矛盾怎么办?
我们要看得远一点,跟家里装修房子的道理一样
记者:油气开发利用公司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机构,可见对科技的重视。请您谈谈在节能环保工作中,科技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另一方面,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和设备往往投入很高,成本回收又比较缓慢,这会不会给企业带来压力?
朱玉明:我们一直重视通过技术提升来降低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公司以节能减排工作为契机,坚持每年技改项目的计划中必须有安全、节能环保项目计划,投入中必须有安全、节能环保投入,竣工验收中必须有安全、节能环保项目竣工验收。“十一五”的技改投入中,用于节能环保方面的比例就达29%。
技术提升对节能减排起到了显著作用。以湛江公司为例,加热炉是湛江公司的重点耗能设备,占其总能耗的80%。通过不断采用新技术对加热炉实施技术改造,加热炉热效率由“十一五”初期的79%提高到末期的90%,极大地节约了燃料。中沥公司则注重自主创新,发明的局部加热器改整体加温为局部加温,可以节省蒸汽40%左右,已经申请国家专利,同时也已经在油气利用系统内部推广。
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设施在短期内肯定会影响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长期不达标,执法部门就会责令企业停产,带来的损失更大。我认为,这就跟家里装修房子的道理一样,开始投入大一点,舒适性和耐用性都会好一点。所以,我们要看远一点。
记者: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企业如何处理好与周边社区的关系越来越重要,你们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朱玉明:作为央企,我们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广东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湛江公司刚开始建设时,就有附近的水产养殖户担心工厂废水会影响水产养殖。了解到这种顾虑后,我们决定增加一套装置,以实现厂内污水回用。虽然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但是得到了周边群众的信任和好评,也被广东省作为环保示范工程提出表扬并进行宣传。
在新上项目时,我们都严格按照要求向周边社区公示,给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如果工厂控制不当出现少量异味,我们也会及时通知周边社区,让老百姓清楚怎么回事。因为直接宣贯大家都不感兴趣,所以我们还将环保知识融入游戏,充分利用与周边社区的联谊活动传播环境理念。
因为工作细致到位,我们的企业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一直很融洽,从没被投诉过。
收并购企业怎么达到高标准?
安全环保放在第一位,按照中国海油的标准进行改造
记者:油气开发利用公司下属的多家企业都是通过收并购方式进入中国海油这个大家庭的,但是各家企业的基础也参差不齐,怎么才能让收并购企业达到中国海油节能环保的标准?这些企业提升后有什么感受?
朱玉明:收并购企业多也是我们公司的一个特点,我们下属7家企业中,有和民营企业合资的,有和地方国有企业合资的,还有与外资合资的,情况各不相同。
事实上,我们对于收并购企业节能环保方面的要求从收并购之前就开始了。
比如,我们曾经考虑收购一家企业,从经济效益上讲,这家企业的运营优势得天独厚,有自己的码头,管道直接通到车间。但我们深入考察后发现,这家企业的安全环保工作非常不到位,安全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欠账过多,管理混乱,从管理层到员工的安全环境意识普遍过低。
经过反复讨论、认真评估,我们感觉如果要收购,即使按照我们的企业标准推倒重建,这家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环境安全文化也很难提高,而这才是最大的隐患。虽然从经济效益考虑这家企业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我们宁可放弃一些经济利益,也要把安全环保放在第一位。最终,我们还是放弃了对这家企业的收购。
在完成对企业的收并购后,我们会用中国海油的安全环保文化影响企业员工,通过海油企业文化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环境意识。同时,以中国海油的安全环保标准规范企业行为,要求企业先进行节能环保设施改造,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然后再循序渐进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年努力,公司下属的中沥公司、湛江公司、泰州石化公司等子公司多次在节能环保方面获得政府、总公司的奖项,成为当地环境友好的标杆企业。
尽管有一些企业开始对这些要求有些抵触情绪,但通过一系列提升工作,企业切身感受到了益处。比如,湛江公司总经理曾经告诉我,以前企业员工找对象,女方一提出到男方工作的工厂去看一看,男方都推辞不肯。工厂经过环保治理,又对厂区进行全面改造、绿化后,情况反过来了,现在年轻人谈对象,都主动邀请对方到工厂参观。
“十二五”挑战在哪?
面临技术手段接近穷尽的瓶颈,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记者:“十二五”期间,公司在节能环保方面面临哪些挑战?今后将如何继续推动这项工作?
朱玉明:“十一五”期间,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能耗还是污染物都已经砍掉很大一块,节能减排潜力越来越小。但同时我们准备再生产一系列新产品,这意味着要上马很多新工艺和新生产设施,综合能耗肯定要增加,新上的生产装置也不可避免有新增污染物排放问题。
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我们已经采用了大量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基本采用了我们这个领域所有成熟的技术和设备,但更新的技术和设备出现还需要一个研发过程,我们现在也面临技术手段接近穷尽的瓶颈。这些都给我们的节能环保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下一步,我们主要是强化能源利用状况评估和清洁生产审核,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在新项目建设方面强化设计环节的能源消耗定额管控,从源头控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强企业间的对比、分析,找出指标差距和技术差距并进一步加强技术引进。
办法总比困难多,安全环保上的工作再怎么做也不过分,花多少钱都应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和中国海油总公司对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相信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