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山西旅游 风景这边独好----世界山西热,不再独煤炭,更热在旅游
2012-08-24 09:25:54 来源: 作者: 【 】 浏览:357次 评论:0

本报记者 刘亮明

《 人民日报 》( 2012年08月24日   21 版)

“‘人说山西好风光,’歌是这么唱的,要说哪儿好,真知道不多,看了七八天才大吃一惊,山西好看好玩儿的山水古迹太多了!” 7月28日,从广东来山西旅游的罗红心大发感慨。

  有个小笑话:山西的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第一,煤炭第二。这些年人们只顾得抬举老二,很少理睬老大,结果老二满世界风光,老大却给撂边儿了。有人说“太行吕梁风光好,养在深山人不识。”这些说法虽不乏玩笑意味,却也多少说出了长期以来山西旅游的尴尬状况。

  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文化旅游与煤炭产业齐飞,传统与新型产业共荣,才是新山西的目标。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吹响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号角,文化旅游业被提升到先导型产业的高度。

  一时间,以建设国内外重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开发建设全面铺开,山西旅游产业急速升温,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今年上半年更是逆势上扬,总收入近81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2%。

  观念一变,思路大开,山西旅游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高位运作,部门配合,合力推动

  做大在文化、拓展在旅游。

  “在文化旅游水乳交融、高端嫁接、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做活山西‘地上’这篇灿烂的大文章。”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省委书记袁纯清的话迫切自信、高屋建瓴。

  “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打造文化优势企业和品牌。”省委、省政府对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路径清晰,目标明确,部署及时。

  全省上下立说立行,全线出击,水起风生。

  2011年春节刚过,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王君、副省长高建民等省领导便风风火火,先后率队赴瑞士、意大利、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取经考察、宣传促销,一路掀起山西热。

  两年多来,王君始终密切关注,及时指导,并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协调会,部署旅游形象宣传,研究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公司组建。今年初,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宣告成立。山西旅游战线再添新军团。

  2010年底,国家批准山西建设综改试验区,省政府果断决策,旅游业位列要冲,并确定了12个旅游标杆项目。同时,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每年拿出3亿元用于旅游业发展,旅游工作经费也由去年的4600万元一下增加到今年的9000万元。

  省发改、财政、交通、农业、林业、环保、文化、建设等部门与省旅游局通力配合,一系列扶持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快速相继推出:山西“大宗旅游接待奖励办法”、“旅行社接待境外旅游者奖励办法”、“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旅游宾馆饭店用水执行一般工业用水价格的通知”等,款款都有操作性,件件皆具含金量。

  各市县党委、政府把旅游提到重要位置,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已成常态。加大投资,下足基础建设功夫;四面出击,广开旅游市场渠道。

  各级旅游、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物价、宗教、文物部门联手出击,严厉制裁黑导、黑车、黑旅行社,严厉打击虚假广告、零负团费、购物欺诈等各种违规行为。针对游客反映强烈的景区服务质量问题,省旅游局联合省纠风办、省公安厅等10部门连出重拳,在重点景区持续开展市场秩序整顿,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部门协调”办旅游、兴旅游的热潮已然形成,旅游产业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多点打造,亮出品牌,提升影响

  旅游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擦亮文化旅游品牌是关键。

  “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为龙头,加大重点景区开发提升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精品线路,开发特色产品,组建旅游投资集团,培育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省长王君运筹帷幄,靠前指挥。

  品牌就是文化,品牌就是质量,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

  为打造品牌,全省上下开足马力,多点打造,丰富内涵;主动出击,树立形象。

  近年来,先后隆重组织举办“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游山西,行大运”等主题旅游宣传活动。去年,省旅游局历时半年,在全球范围内征集、确立了山西旅游主题形象的宣传口号——“中国山西·晋善晋美”,持续宣传带来广泛认可。

  省旅游局发起“我发现·晋善晋美”山西旅游网络推广活动——“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景区”全球票选、“我在山西发现美——最美山西摄影作品征集”等6大板块的推出,赢得广泛的关注与参与。

  成功举办首届山西旅游博览会、五台山国际文化旅游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云冈国际文化旅游节、运城关公文化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绵山清明文化节、长治国际攀岩节等。会展、节庆、文化精品已成为山西旅游品牌塑造的成功载体。

  参与环渤海和周边9省市及上海、杭州、西安等10个热点旅游城市、沿黄8省区域合作;联手河南、河北两省构建了太行山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并同中部5省及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展开务实合作。跨区域旅游合作使山西旅游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

  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实行规划、宣传、管理“三统一”;云冈石窟景区牵手深圳锦绣中华,大力提升景区营销和票务管理等水平;武乡县依托红色文化,建设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开发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大大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容;皇城相府不断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型综合景区已见规模;平顺太行水乡、柳林黄河漂流、交城红柳湾漂流等水上乐园精彩纷呈;太原九龙、龙山滑雪场、长治老顶山滑雪场等填补了山西省冬季冰雪旅游产品的空白。

  省旅游局依托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星级饭店、机场、长途汽车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人员聚集的地方建设旅游咨询服务点,为游客提供便捷化服务,首批216个已挂牌启动;制订公布33条旅游热线的参考价格,严防恶性价格竞争、零负团费等不良行为;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实现连年全省无旅游安全事故和重大旅游投诉。

  “中国山西·晋善晋美”的品牌内容日益丰富,形象越来越亮,并迅速叫响全国,深入人心。

  深度融合,相得益彰,魅力大增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遍地,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美称。山川壮美,独享“集中国自然景观大成”之盛誉。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互为表里,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前景无量。

  多年来,山西狠练强基内功,巧做融合文章。五台山整饬庄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修旧如旧、布局宏大,环境幽雅,内涵丰富;《乔家大院》、《走西口》、《亮剑》、《太行山上》等影视佳作重磅推出,山西旅游业平添腾飞羽翼。

  平遥古城的“县太爷升堂”、“平遥大戏台”;皇城相府的“开城仪式”、“八音会”,精彩演艺让游客重温历史,发思古之幽情。

  《印象平遥》、《印象五台山》正在精心打造,推出在即,恢弘气象,值得期待。

  右卫古城、碛口古镇、西湾、后沟、店头等古城、古镇、古村深入发掘乡土文化,为旅游平添丰富的民俗趣味,古雅沧桑。

  五台山素斋、晋中面食、吕梁窑洞等风味别具;平遥推光漆器、上党堆锦、新绛文房四宝、定襄木雕、孝义皮影等四季花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旅游业各要素的发展注入活力。旅游与山西饮食文化、民居文化、手工艺品等相互融合,大展风采。

  五台山、平遥古城等重点景区超越单纯的观光,已成休闲度假、节庆、科考等复合型景区;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辽原马术俱乐部、古县牡丹园、嶷山国际高尔夫球会等景区,已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旅游业与农、林、体育等融合,旅游产品结构显著优化。

  乡村旅游意趣盎然,日益火爆。去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90亿元,促进农民致富、新农村建设、文化传承,一箭多雕。

  依托中博会、旅博会和特色农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商务会展游异军突起,2011年,已占到了国内旅游者的16.6%。

  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迅速拓展,为旅游业转型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旅游建设项目投资纷至沓来。

  去年8月,山西旅游博览会共签约项目43个,协议和合同金额达337亿元,项目涉及景区开发、配套服务设施、星级酒店、旅游纪念品等领域。今年5月,第七届中部贸易博览会旅游投融资合作洽谈会签约项目9个,资金额达91亿元,居历届中博会前列。

  2011年,全省完成旅游投资185.2亿元,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旅游项目纷纷启动。“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的大型旅游项目达388个,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其中民间资本350亿元。

  惊回首,猛抬头,山西人发现:山西的文化遗产自然风光依然堪称第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与煤炭产业并驾齐驱。

  目前,山西已拥有旅游景区点543处,其中3A级以上景区68处;红色旅游景区点120多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农家乐遍及全省各地。吃住行,游购娱的各种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完善。

  遍地景区,处处经典。旅游业已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最具活力的先导产业。

  “山西旅游业将牢记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重托,不辱使命,全力拼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旅游,打好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发展这一仗。” 省旅游局长席小军满怀信心。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