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超采缘于人口超载?减轻生态压力是缓解干旱地区缺水的有效途径
2012-03-07 10:21:57 来源: 作者: 【 】 浏览:488次 评论:0
中国环境报记者 吴玉萍


  兴陇之要,其枢在水。“水”对甘肃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降水量稀少,河水补给不足,甘肃省素以干旱著称,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277毫米,境内许多区域是“以引、提河水灌溉为主、机井补充为辅”的沙漠绿洲。地下水开采量大成为甘肃省用水的一大特点。


  □地下水开采量有多大?
  ■张掖地下水开采量占允许开采量的88%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境内的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三大内陆水系,水资源已不同程度出现紧张。由于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成为主要水源。张掖市甘州区地下水开采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0.8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7亿立方米,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2.23亿立方米的88%。
  张掖市水文水资源局提供的观测资料显示,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出现了生态湿地面积萎缩、河流湿地面积锐减、生态林草大量枯死、荒漠化加剧等问题。


  张掖市甘州区水务局胡小平告诉记者:“近年来,迫于流域调水农田受旱的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下水开采总体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全区共有机井2651眼,其中农业灌溉机井2416眼,年提水量1.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井65眼,年提水量0.25亿立方米。目前,甘州区25%的农业、95%以上工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解决。”


  地下水压力不仅出现在张掖市。据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王志强介绍,甘肃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41.7%。内陆河石羊河、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100%。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从目前全省水资源供需分析,全省缺水程度14.31%。“十二五”期间工业、农业、生态缺水程度分别为11.0%、17.2%和17.4%。


  □如何打破缺水瓶颈?
  ■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要减少地下水开采,就需要打破缺水瓶颈。而如何打破制约甘肃发展的缺水瓶颈?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怀录教授认为,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有效途径。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口超载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陈怀录介绍说,同样面积的土地人口承载量大不相同。联合国有关数据显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人口承载量不超过20人/平方公里和7人/平方公里。而甘肃省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现在的实际人口承载量是58人/平方公里,若减去沙漠所占面积,则人口超载更严重。


  陈怀录提出,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应首先对人类自身的活动方式进行调整,减轻人类活动对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使之不但不再加重或引发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更有助于提高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增强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


  □如何减轻环境压力?
  ■城镇化或是“减压”的核心


  对于水环境先天脆弱和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西部地区,有学者将其称之为“不发展的环境问题”。东部很多城市的地下水超采问题是快速城镇化造成的,而对西部,可能恰恰相反。


  许多学者认为,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既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使用率,又有利于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农牧人口分布和密度,减轻水土流失区和耕地的压力,达到还田于林的目的。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加速城镇化发展并不必然地导致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陈怀录认为,“以甘肃省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西北地区,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发展非农产业并加速城镇化是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核心。可以通过加速城镇化,鼓励一部分人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来保护脆弱的生态。”


  “在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选择城市主导产业时,必须以水为主线展开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为城市发展提供依据。”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白永平教授认为,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实现由传统型经济向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铿锵都市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