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雁凌 见习记者 王学鹏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历史上文人墨客赞誉山东省济南城写下的佳句。然而,曾几何时,名泉也一度失色。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用水量加大,济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漏斗区逐步扩大,并引起地裂、地陷和地沉等一系列地质灾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泉水停喷断流现象频繁出现。
如今的泉城,水韵风貌复现,这得益于济南市启动的地下水保护行动。早在2002年,济南市就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城市”。全市多管齐下保护地下水,科学合理开发水资源,基本消除了地下水超采现象。有着“天下第一泉”美誉的趵突泉已持续喷涌8年,创35年来持续喷涌最长纪录。
□封井保泉减少开采
■地表水供水已占90%
济南市首先封闭了对名泉喷涌有直接影响的市区自备井。截至去年底,济南全市已封闭深层自备井344眼,封闭浅层井约2900眼,年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达1亿多立方米。同时,济南市还建立保泉联席会议制度,水利、城管、园林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对擅自凿井、偷采地下水的行为集中整治。
济南市全面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客水、污水等资源的联合调度与优化配置。据了解,济南市投资20多亿元,建成了鹊山、玉清湖两座城市引黄供水水库。两个引黄水厂满负荷运转,日供水达80万立方米,地表水供水已占到总供水量的90%以上。
通过实施原水置换行动,济南市在城区逐步实现了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以生产、生态用水为主,地下水以居民生活用水为主的局面。同时,济南市还加大雨洪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以减少地下水开采。
□全面构筑节水体系
■中水日处理量达5.7万吨
在济南市舜耕路中段西侧,坐落着一栋欧式风格的建筑,红瓦、白墙、圆窗,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是栋别墅住宅,而实际上这里是一座中水处理站。
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是济南市减少地下水开采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济南全市先后建成投运工商河、东泺河、舜耕、聚贤等8座中水处理站,总处理能力为5.7万吨/日,处理后的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有效补充了河道水源。
据了解,济南市水质净化三厂还与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达成了再生水回用协议。再生水主要供应电厂作生产循环冷却用水使用,是山东省最大的单体再生水回用项目之一,每天可置换4.2万吨地下水,每月能省出1个大明湖的水量。
济南市还在构筑全方位节水体系。逐步将泉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取水计划和依法管理考核目标,重点在工业、农业及生活3方面做好节水工作,严格实行工业定额配水和计划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多种形式的高标准节水灌溉,积极推广智能卡等形式的先进管理模式。
□建设水源涵养工程
■实行用水三条红线
为补充市区地下水,济南市还开展了水源涵养行动,做好南部山区综合保护与治理、地下水回灌补源和天然河道截污导流等工作。
济南市南部1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林是市区泉群地下水的补给区,玉符河的回灌补源工程可以为城区补给地下水,明显升高市区地下水位。
不仅如此,济南市还在南部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大力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据了解,济南市在已找出的23个地表水强渗漏中心建设小型水库、塘坝工程,充分拦蓄雨洪径流,增加了地表水的利用量和地下水的补给量。
记者还了解到,济南市还将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设置严格的地下水位警戒线、工程可供水量警戒线、水功能区纳污警戒线,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此外,济南市还严格取水许可,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一律不再审批新增用水;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和备案;在泉域范围内或地下水超采区新增取用地下水的,不予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