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谁对话?
迟福林,1951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和海南省体制改革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现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为什么对话?
作为国际性滨海度假旅游胜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海南的优势所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决策,对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想知道,海南如何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如何才能不断促进海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对话人: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祖洪 通讯员 孙秀英
点击一
焦点关注: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关键思路:摒弃传统发展道路,跨越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
记者:一般意义上认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体,保护了生态往往就限制了发展。如何破解矛盾、突破限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迟福林:经济效益为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力量,可以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生态效益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保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中我们应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对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宏观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一是要摒弃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传统发展道路,逐步走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二是要跨越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方式,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发展生态型经济为目标,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相配套,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点击二
焦点关注:在海南建立国家环保特区的设想
关键思路:海南拥有自然基础、体制优势、制度基础、政策积累等优势,最有条件率先在全国建立环保特区
记者:1999年海南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示范省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之后您曾提出“建设海南环境保护特区”的提案或建议,请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迟福林: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根本优势和生命线。为此,我曾在2007年提交了“关于建设海南环境保护特区的建议”。2011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我又提交了“尽快在海南建立国家环保特区”的提案。
首先,所谓环境保护特区,是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下,划定一个特定的区域(一般是指一个水循环流域或者一个岛屿地区),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运用世界上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和治理机制治理各种污染,采用严格、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工农业生产和从事经济运行、城市管理的特定区域。这一特定区域在实施严格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本地区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政策支持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环保产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竞争优势,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环保特区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题中应有之义,包括5个层面的涵义: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利用优势,发展优势;运用世界上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和标准;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重在弘扬绿色文化、生态文化。
海南最有条件在全国率先建立环保特区,也最有可能取得成效。第一,自然基础。海南的生态环境状况整体上保持了全国最优的状态。第二,体制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中央赋予了海南地方立法权,具备在环境保护方面先行先试的条件。第三,制度基础。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之后的9年里,省人大制定和修订了23项地方法规,省政府制定和修订了29项政府规章,内容涵盖森林、水体、大气、海洋、土地等各方面。海南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完善,保证了生态省建设有法可依、依法推进。第四,政策积累。海南长期探索生态补偿制度,在政策积累与财政计划上已经完成了全面开展生态补偿制度的准备工作。中央又把海南列为全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省,海南有条件、有责任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最后,建议从以下5方面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第一,制定最严格的环保措施。采用国际最高环境标准监管全省的经济社会活动,坚决杜绝因追求GDP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第二,实行严格的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制度,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优化产业布局,对环境容量有限、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严格限制和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和项目,把排污总量控制在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第三,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建立完善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管理的科学执法体系,建立有效的监控平台,加快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建设和环保部门监控平台建设。第四,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问责制。建立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把生态环境评估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和激励结合起来。第五,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加强社会监督,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公开透明。
点击三
焦点关注: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最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
记者: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您认为海南如何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迟福林: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海南跨越式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利用海南的比较优势。海南的比较优势就在于资源丰富,包括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以及区位优势等。着重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并利用区位优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如果未来5~10年,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重要契机,海南能够把自身潜在的资源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相当程度上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