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魏县是农业大县,2011年,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节能减排“双三十”重点县。魏县立足本县特色,着力加强农村和农业源整治,强化乡镇政府职责,走出了一条具有魏县特色的农业“双三十”县污染减排道路。
强化乡镇政府管理职能
农业污染是魏县的第一大污染源,规模化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农业源的比例高达95.5%。作为一个农业大县,魏县污染减排工作的着力点在哪?
魏县环保局局长魏立新认为,抓住了农业源治理,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就抓住了全县污染减排的“牛鼻子”。
魏县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源治理的着力点和宣传点,使农业源污染治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迅速推动了农业源治理工作的开展。
同时,魏县非常重视乡镇政府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魏县县长卢健介绍说,乡镇政府是关键环节,向上对接政府各部门,便于信息沟通和及时协调;向下直接管辖到村,便于督促污染治理单位及时进行治理。
魏县在污染减排中,充分发挥乡镇的管理职能,取得了明显成效。魏县县政府在制定实施治污方案时,将六大项186小项减排任务全部落实到具体单位、乡镇。明确畜禽污染治理由县农牧局牵头,各乡镇具体负责;在重污染小企业取缔监管方面,明确由县环保局牵头,各乡镇具体实施。
由于抓住了关键点,2011年,魏县重污染小企业新建和反弹势头得到遏制,全县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农民增收成为治污动力
如何推动农业源污染治理工作?针对这一问题,魏立新说,在农业源治理上,不能靠强迫手段,而应该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这才是农业源治理的最大推动力。
魏县回隆镇亚发养殖有限公司万头养猪场沼气发电工程近日正式投入使用。据介绍,这个沼气发电工程每小时发电量达到1000千瓦,不仅能满足本厂需要,剩余电量还可为附近厂子供应电力。
这是魏县第一家利用沼气发电的养殖场。利用沼气发电,既可完成减排任务,又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
与沼气发电不同,魏县南双庙乡双中村、魏城镇东南温村村民则利用畜禽粪便产生的沼气做饭、照明,这也是全县普及率最广的一种沼气利用方式。东南温村村民刘玉海告诉记者,他们家建了一个10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每年可节省燃料费1500元左右。
魏县还依托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积极打造生态农业。魏县以“鸭梨之乡”为依托,大力推进“猪—沼—果”、“猪—沼—田”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既能肥园,又能增产。
魏县统计局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全县畜禽养殖户沼气使用数量增长了42%,达到3万多户,有25万亩梨园、40.3万亩农田利用沼渣、沼液作肥料,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了800~1300元。
畜禽粪便的沼气化也产生了明显的环境效益。通过实施沼气工程,改变了过去畜禽养殖污染造成的“臭气到处飘,苍蝇满天飞”的状况,农村环境有了质的改善。
整治环境提升幸福指数
在开展畜禽污染治理的同时,魏县以“双三十”为平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魏县将“双三十”工作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2011年,魏县关闭了9家砖厂,以及凯米克化工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通过关闭这些企业,共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44吨、氨氮排放量9.54吨、二氧化硫排放量96吨、氮氧化物排放量38.6吨。
魏县还将“双三十”工作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投资100万元在魏城镇王营村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建设了氧化塘,完善了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三级垃圾处理机制。
据介绍,“引黄入冀”工程在魏县跨界而过,邯郸市生态水网工程贯穿魏县南北。魏县紧紧围绕“水”字做文章,将“双三十”减排同全县水网建设相结合,封堵了两处乡镇生活污水管道,取缔了4家沿河企业,保障生态水网的水质安全。
同时,魏县将“双三十”工作与建筑节能相结合。在建筑领域广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完成建筑节能改造10万平方米。并对全县100辆出租车进行了双燃料更新。
魏县严把环评准入关,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企业上马,取缔了7家重污染小企业。对重污染小企业做到“露头就打、启动就关”,严厉打击重污染小企业向农村转移,切实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提升了群众的环境幸福指数。
在中国第七届城市品牌大会暨中国优秀环保城市公益评选活动中,魏县荣获“中国生态环境示范城市”和“中国梨乡水城”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