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成都“蓝天保卫战”何以制胜?
2012-01-09 10:20:28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557次 评论:0
 辛卯岁末,一条令蓉城民众备感振奋的消息不胫而走,给寒气袭人的冬日平添了一抹灿烂的阳光:成都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011年达到322天、环境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此举表明,成都市全年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标圆满完成,“十二五”环保工作已如愿实现开门红。


  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的成都,由于受地理和气象条件限制,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加之常年静风频率高、相对湿度大,非常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消解,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因此历来被视为全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边是城市形态存在先天不足,另一边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速,成都在“蓝天保卫战”的辉煌中究竟蕴含着何等的气魄与胆识?成都的制胜法宝到底何在?

 

    1.客观条件制约发展 

 

    成都被网友谓之全国汽车“第四城”,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给中心城区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与广袤的华北平原或沿海地区城市不同,地处内陆的成都不仅人口多、密度大,而且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在地理、气象条件方面存在某些先天缺憾,静风频率和逆温频率高、年平均风速小、污染物不易扩散,由此造成大气环境容量相对较低。


  不仅如此,四川盆地在全国大气环境输送背景场中,常年处于“常驻性输送通道汇区”,区域外污染物的输入加重了盆地大气环境污染程度,并因此形成“污染物汇集区”,从而导致成都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遭遇新的瓶颈,中心城区大气环境质量面临较大压力。


  成都市环保局局长王文斌分析认为,之所以说成都的地理气象条件特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除了盆地四面环山的特殊形态以外,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静风频率高。成都平原区静风频率达到42.4%;二是大气稳定度高。成都平原区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类为主,占46.2%,稳定天气占35.5%,不稳定类仅占18.3%,特别是12月,稳定类出现频率达50.5%;三是逆温频率高。全年贴地逆温出现频率为26.6%,冬季贴地逆温频率高达90%以上。


  同时,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8年1月对全国二氧化氮光学厚度卫星遥感反演数据分析,成都平原已出现区域性大范围空气污染现象,甚至成、渝两地区污染区域呈现出联片合围趋势。根据成都理工大学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合作研究成果,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机构的卫星数据产品进行反演,得到2010年2月26日和3月17日成都平原及附近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在成都、眉山、乐山和成都、德阳、绵阳两翼呈现出区域性污染特征。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本土及相邻区域主要污染物浓度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外来污染的影响也在加剧。


  王文斌同时表示,成都被网友谓之全国汽车“第四城”,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也显而易见地会给中心城区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猛,从2006年初的150多万辆,迅速增加到2010年末的250多万辆。根据《成都市中心城区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2007年成都市中心城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就已经占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79.7%、43.1%和31.3%。从长远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2.狠抓大气环境整治

 

    实施扬尘污染整治三大工程,将安装GPS作为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前置条件,提高散装水泥使用率。


  多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工作,将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通过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突出整治扬尘污染、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秸秆焚烧污染,确保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以2011年为例,全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公众健康为本,紧紧围绕“确保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5天,空气污染指数(API)下降1%”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以深化扬尘污染整治、推进禁煤区建设、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为重点,创新制度、强化责任。特别是在上半年因烟花爆竹污染7天、小春秸秆焚烧污染4天、沙尘暴天气污染4天等不利情况下,大气环境质量整体情况依然得到持续改善。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成都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322天,比去年增加6天,优良率达88.2%,比去年增加1.6%。其中,全年二氧化硫(SO2)日均浓度为0.03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日均浓度为0.051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浓度为0.100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平均浓度持平,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综合污染指数比上年下降0.04,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这是自2001年以来,成都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王文斌告诉记者,成都市环保部门把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与全市环境综合整治、环保专项行动相结合,全力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深入推进扬尘污染整治。进一步规范“三大工地”管理,对全市开挖工地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人24小时监管。


  落实工地考评通报制度,坚持每周在媒体上对扬尘治理情况进行公示,每月进行建设施工工地扬尘治理评比和综合考评,对扬尘污染严重的工地进行通报并在媒体上曝光。截至2011年11月30日,对建设施工工地考评10次、通报扬尘污染严重工地140个,对责任单位进行了处罚。


  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将扬尘污染整治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市)县,要求各区(市)县2011年9月1日前,全面完成道路硬化、裸土全覆盖、绿化带提挡降土目标任务。目前,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完成了“三大工程”整治任务。


  强化运渣车规范管理,要求所有建设开挖工地必须执行项目申报登记制度,必须办理《建筑垃圾运输通行证》,必须实行全密闭运输,将安装GPS作为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前置条件和对运渣车实施监管的必要手段,适时开展了运渣车专项执法行动。截至2011年11月30日,全市安装GPS的运渣车2300辆,查处违规运渣车14000余台次。


  提高散装水泥使用率,扎实开展禁止现场搅拌工作,施工工地扬尘污染得到治理,有效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粉尘污染。截至2011年11月30日,成都市一、二、三圈层散装水泥使用率分别为77.75%、56.17%、50.51%,均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其中,城管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8.5万人次,检查各类施工工地1.9万个(次),发出整改通知书2068份,处罚违规施工工地680处;建设部门监督巡查工地6393次,对97个扬尘违规建筑工地进行公开曝光,对三方责任主体分别进行了不良行为记录扣分处罚。

 

    3.控制机动车污染 

 

    继续巩固中心城区禁煤成果,强化高污染车限行管理,开展了国家环保标志核发工作,积极推进淘汰更新高污染车辆。


  成都市强化对燃煤污染的整治。第一,嘉陵电厂正式关闭。2011年4月28日,四川嘉陵电力有限公司冷却塔的爆破拆除,标志着成都市中心城区最大涉气污染源正式关闭。


  第二,继续巩固中心城区禁煤成果。成都市经信委强化了对外环内型煤加工企业的监管,对型煤生产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提出了整改要求,严格禁止型煤企业搬迁至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已无型煤加工企业。


  第三,积极推进郊区(市)县禁煤区建设。成都市政府“目督办”、市环保局下发了《2011年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分解方案》,对郊区(市)县禁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截至目前,二、三圈层14个郊区(市)县按照《2011年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分解方案》要求,均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划定了禁煤区,编制了禁煤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禁煤工作。


  第四,积极推进三环路至外环路内居民、餐饮生活清洁能源改造。市环保局完成了三环路至外环路内居民、餐饮生活燃煤调查,初步摸清了情况,为下一步三环路至外环路内居民、餐饮清洁能源改造奠定了基础。


  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力度。加严新车上户标准,2011年7月1日起,按照成都市环保局、市公安交管局《关于执行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告》要求,正式对注册新车执行国Ⅳ排放标准,凡是未达到国Ⅳ排放标准的轻型汽车、气体燃料点燃式汽车,不予办理注册和转入业务。


  强化高污染车限行管理。按照《关于调整高污染机动车限制通行区域和时段的通告》、《关于高污染汽车限制通行区域和时段的通告》、《关于核发和换发国家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通告》规定,强化对黄标车进入城区禁行道路行驶以及伪造、变造、骗领环保标志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公安交管部门严格实施限行区域车辆管理,共安装了高污染车限时限行道路标志76套,查处高污染车违法行为9877件。


  全面启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扎实开展了国家环保标志核发工作。按照《成都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市公安交管局完成了全市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线的建设任务,在全市18个安全检验机构和符合条件的锦泰、长征、建国、启新、明嘉5家4S店登记服务站安装了环保检测设备,全面启动了全市机动车环保检测。截至2011年11月30日,共检测车辆9.5万余台次,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80%以上;继续开展核发环保标志工作,全市共设立环保标志核发点50个。截至2011年11月30日,全市核发环保标志146.5万张。


  积极推进淘汰更新高污染车辆。成都市公安交管局、市交委、市城管局、市林业园林局对淘汰更新城管作业、园林绿化、出租汽车和客运车辆涉及的车管业务,通过简化办理程序、提供绿色通道服务,确保了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截至2011年11月30日,共注销机动车约14.8万辆。


  积极推进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成都市环保局、市能源办、市交委完成了油气回收治理调查,市能源办、市环保局制订、上报了《成都市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方案》,市建委会同市财政局、市能源办、市环保局研究上报了油气回收治理补助资金方案,为全面推进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继续推进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整治。中心城区在2011年6月30日前,已全面完成对2010年未完成油烟治理的规模以上餐饮服务企业治理任务;锦江区在春盐商区开展了油烟在线监控试点工作;二、三圈层区(市)县按中心城区标准全面推进了餐饮服务企业油烟污染治理,严格落实了餐饮服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企业申请年度检验时,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等部门依法查验申请人的环保守法材料。


  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第一,加强区域联动。秸秆禁烧期间,成都市农委积极协调眉山、资阳、德阳等相邻地区,联动推进秸秆禁烧工作。


  第二,强化目标责任。采取包片督察、昼夜巡查、责任追究、目标管理、情况通报等措施,加强秸秆禁烧巡查、督察。在大、小春农作物秸秆禁烧期间,全市共出动秸秆禁烧巡查人员62.9万人(次),制止、纠正和查处露天焚烧秸秆行为117起,处罚金额14200元。


  第三,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走道式”秸秆还田技术,在蒲江县开展秸秆砖生产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推广利用,不断拓宽了综合利用渠道。全年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到542.34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30%,较去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保障空气质量。成都市气象局为了高质量完成空气质量达优保障工作,积极做好碘化银地面发生器火箭发射等增雨工作,增加了人工增雨作业量。截至2011年11月30日,市气象局人工增雨作业65次。


  推进大气污染控制课题研究。成都市环科院、环境保护部华南所对成都市灰霾污染进行了初步研究;市环科院、南开大学对2011年度成都市中心城区大气颗粒物进行了来源解析研究;市环科院开展了外围城市群对中心城区大气环境影响研究工作,正在收集区域污染源数据、气象数据、调试区域大气质量模型。市气象局进一步深化了大气污染潜势预报研究,为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及时、快捷保障。


  突出宣传引导,争取全社会对治气工作的支持。围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工作、重要节点,市级媒体深入策划,特别对扬尘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烟花爆竹污染、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运渣车管理等方面做了系列重点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环境意识,动员全民自觉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治理工作。

 

    4.深化区域联防联控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变单心圈层布局为多中心开敞布局,实施清洁能源战略、深入开展大气环境科研。


  虽然受气象地理条件约束和外来污染影响,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面临较大压力,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成都市正进一步深化区域联防联控,科学规划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实施清洁能源战略,全面整治机动车和扬尘污染并深入开展大气环境科研。相关资料显示,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针对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市国民经济总量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翻番,GDP将超过1万亿元的宏伟目标,王文斌为记者介绍了成都市环保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一是合理规划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布局,增加城市空气通量,创造有利于污染物转移扩散的城市气流通道,减缓空气污染趋势。城市北部、东北部及外围将建设大面积的水域和绿地,保持城区气流通道畅通,保障进入气流清洁;城市南部、西南部限制建设高密度的高层建筑,畅通城市空气出境通道;城区建筑物尽量减小迎风面宽度,高层建筑物保持适当密度和间距。二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变单心圈层布局为多中心开敞布局,在各个城市中心区之间用森林保护带予以隔离,防止建成区连片,使各个城市中心区分别成为相对独立区域,防止污染源过度集中。三是扩大建成区绿化面积。以城市中心区域及周边的绿地吸收和吸附大气污染物,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程度。


  王文斌强调,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首先要逐步搬迁和关闭中心城区及周边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和产业;其次在引进项目时,要严格限制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和产业进入。同时,实施清洁能源战略,减少用煤量,这是削减污染源的有效手段。他举例说,近几年通过关闭热电厂、实施三环路内全面禁煤,成都市现已成功实现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目标,下一步要抓住全市天然气供应形势逐步好转的有利时机,加快绕城高速内天然气管网建设速度,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战略,尽快实施绕城高速全面禁煤,并着力开展二、三圈层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及重点镇禁煤工作。


  “成都机动车保有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第四位,这是导致中心城区二氧化氮浓度在全国排名后10位的重要原因。”王文斌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机动车保有量还将加快增长,机动车污染问题将越来越突出,采取最严格的手段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势在必行。在这方面,一是加快制定《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为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奠定政策基础;二是严格在用车管理,通过不断扩大限行区域,淘汰高污染车;三是加快对城市管理作业车辆、公交车辆、出租车实施天然气改造;四是加快发展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


  此外,还要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消除各类扬尘源,管理好各类工地和运渣车,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保洁。一是继续实施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档降土“三大工程”,强化动态监管;二是强化对各类工地的监管,通过城市数字化平台建立对各类工地的在线监督,通过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对运渣车实施远程监控,让施工单位养成执行各项工地扬尘防治规范和标准的自觉性;三是在主要入城通道建设洗车场,禁止脏车入城;四是不断提高道路清扫保洁水平,通过制定道路积尘量限值,实施道路积尘量达标管理;五是强化道路和园林绿化冲洗除尘;六是提高机械化清扫率。


  最后,王文斌告诉记者,成都市还将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科研工作,提高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据介绍,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阶段发展。他表示,对常规污染源治理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措施和机制,通过强化管理,可以取得明显成效。但对潜在的、成因尚未完全弄清的污染源或污染物及污染途径,下一步还要开展有针对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为全面科学、深入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