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形成卓有成效的环境文化体系(一)
2011-12-07 09:56:3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黄婷婷 【 】 浏览:1573次 评论:0
 肖巍,1954年出生,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也有关注与研究。著有《环境科学与人文》一书,发表《“环境”:人在中心》、《生态伦理学如何可能》、《环境文化的“滞后”和“适应”》、《环境治理的两个维度》、《没有公平,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环境风险与科技失灵》、《环境安全、社会和谐与道义伸张》等论文。


    为什么对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强调,要大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以环境文化的繁荣推动环保事业新发展。我们想知道,在现在的国情和环境形势下,推进环境文化繁荣有何必要性和紧迫性?实现环境文化繁荣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对话人 肖巍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婷婷


  点击一
  焦点关注
 环境文化的内涵

  关键思路  环境制度与环境观念的组合


  记者:环境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具体的内容包括哪些?

 

  肖巍:关于文化的说法难以胜数,对环境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各有千秋。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认为,文化就是指与人的先天本质相对应的社会遗产。社会遗产包括两大部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的物质特征,即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而非物质文化是指人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


  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狭义的文化仅指后两者。因此,环境文化可以说是环境制度与环境观念的组合。我们不妨拿其中的环境法律与环境道德来探讨。如果说法律规范是环境文化的硬件,其实施需要依靠强制力,违犯了就要受到惩罚。那么,道德约束就是环境文化的软件,主要是指导人们形成善待环境的价值观,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硬件和软件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有效作用。比如法律只是一种抑恶的强制,还不能成为扬善的感化,何况任何法律的设计、执行和评价都有成本,当这个成本很高时,就需要道德的力量来补充。与环境法律相比,道德具有3个特点:一是具有防范性,可以减少违规行为,增进社会秩序;二是不道德的行为会受到公众和舆论的谴责,将迫使个人行为遵从集体意向,这就有助于进一步成为内在的约束力,也就是自律;三是道德是一视同仁的,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环境、保护环境,这种公共意识和情感可以抑制对个体利益的过度注重。环境文化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个社会有制度来规范,但如果制度的成本太高,就需要有道德力量的约束。

 

  点击二
  焦点关注 
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思路 文明往往被认为是比较成熟的形态,文化则更表现为一个过程


  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您怎样理解生态文明?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肖巍:我国提倡的生态文明,与环境文化有很大的交集。不过,文明往往被认为是比较成熟的形态,而文化则更表现为一个过程。恩格斯曾指出,“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是人们面临的两大变革,而要实行这种“和解”单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按现在的说法,这种变革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经指出,生态文明应成为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均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就不可能有物质享受、政治进步和精神愉悦;没有可靠的生态保障,人类的发展将会严重受挫,并由此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孰优孰劣,不仅仅要比生产力,更要比公平正义,比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一切都凸显了推进环境文化繁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点击三
  焦点关注 
环境文化处于何种状态
  关键思路 环境文化尚未形成卓有成效的体系

 

  记者:目前,我国环境文化处于何种状态?是否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

 

  肖巍:影响文化变迁的因素有四:发明(创造新的文化形式)、积累(有效文化形式的持久沉积)、传播(把文化传入新的地方)和调适(文化的某个部分随着其他部分的相应变化)。一般说来,发明和积累是密切相关的,新发明的文化形式只要有效用,就会保留下来,形成积累。文化积累越大,则发明越多,社会的进化也就越快。传播作为某种文化的源泉亦相当普遍,因为借用或吸收毕竟比发明容易得多。而调适是讨论文化变迁问题必须重视的又一个方面。文化由不同部分所构成,它们是高度整合的,某个部分的改变将带动其他部分的改变,而后者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又带动了文化整体或整个社会的变迁。这就引出了“文化滞后”的问题。


  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环境文化滞后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文化发展了,原有的习俗、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并未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19世纪的美国,由于人口数量增长,粮食和农产品需求大大增加,大规模开发森林使之成为农田牧场,加上开工厂、修铁路,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森林的物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关于森林的适应文化仍然停留于开发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变迁了的物质文化。直到若干年后,美国人才意识到必须改变对森林的文化态度。另一方面,是指主流社会、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物质条件和适应文化的脱节未足够重视,没有建立相应有约束力的制度和行为规范。


  工业化大规模开发了自然力,使生产的受控程度不断提高,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但是在物质文化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观念并没有形成。人们不遵守生态环境的平衡法则,超越自然界所能承载的限度使用自然,地球上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发现其替代品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建设新环境的速度。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一幅由云彩、海洋、绿色和土壤组成的美妙图案,但工业却在以不协调的颜色涂抹它。


  我国同样存在环境文化滞后问题。现在我国物质很丰富了,但文化却成了国家建设的短板,文化缺失已影响到国家形象。可以说,我国现在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断层与外来文化的入侵。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很好的生态思想,比如顺天应人、量入为出等被很多人遗忘了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