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激励宣传有没有招?标准建立得等多久?上海生活垃圾分类须过几重关?
2011-12-07 09:52:48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蔡新华 刘静 【 】 浏览:643次 评论:0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初显成效,已有不少居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据悉,今年5月,上海市100个小区率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截至11月,试点已扩展到695个居住区,预计到11月底,将覆盖1000个居住区。


  近日,记者赶往上海浦东新区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调查发现,试点垃圾分类取得一定成效,但垃圾分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居民已形成分类的好习惯


  记者第一站来到栖山路某小区,看到小区设有6个投放点,每个投放点都摆放了两个厨余果皮桶(湿垃圾)和1个其他垃圾桶(干垃圾)。除此之外,小区还专门配置了一组分类桶——有毒有害、废玻璃、可回收垃圾。据试点的工作人员介绍。“试点第一个月比较累,3个月下来明显好多了,居民已初步形成分类的好习惯。”


  据小区工作人员介绍,有些小区居民源头减量的意识仍不强,习惯没养成,还过分依赖后期的“二次分拣”。要让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除了给予居民一定激励外,也应注意分类投放垃圾的便利,比如垃圾箱的设置要醒目、使用起来要方便。有居民建议,由市里设统一的宣传标识,统一对垃圾分类颜色等标准的认知。


  记者在试点小区发现,很多高档小区垃圾分类率并不高。原因是高档小区很多由家庭保姆、钟点工来处理垃圾,而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并不强。因此,除了继续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宣传,对钟点工、保姆这个群体的宣传培训也是必要的。


  垃圾分类需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垃圾分类试点初始,很多小区都相继推出激励政策,比如向居民免费赠送分类垃圾袋等。小区工作人员提出疑问,目前,发给居民的免费垃圾袋由街道等来埋单,但以后怎么办?


  据悉,不仅是免费垃圾袋,单单是在二次分拣环节,小区环卫工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笔费用又让工作人员左右为难,是应该由居民出,还是物业来出?工作人员希望政府能统筹考虑,按工作计划和进度及时给予经费支持。


  加快推进末端处置设施建设


  试点小区居民有这样的疑问:在家里分好类别的垃圾,到了末端环节是否还被混装、混运,这些垃圾是否被有效再利用?


  记者来到了栖山路压缩站,这里主要负责附近30多个小区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工作。压缩站在原有的一机两箱体生活垃圾压缩设备的基础上,引进了一台8吨厨余垃圾专用压缩设备,专门用于收运厨余垃圾。同时,电瓶车将收运来的厨余垃圾用以桶换桶、密闭化的操作运输模式,替代了原有的人力小推车敞开式运输。


  据悉,这样的压缩站很好地杜绝了垃圾混装、混运、混处等现象。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单位的扩大,要加快推进这类末端处置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处理需求。


  上海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线路是制作成肥料和饲料,但目前尚缺乏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地方标准也有一定难度,造成目前的这些产品没有合适去向。他建议,组织专家对垃圾再利用进行立项研究,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形成适合将垃圾变废为用的完整链条。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