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常乐意并一直在思考走过的路,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我在UNEP工作这么多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其他国家或许还存在政治障碍,但中国没有,中国做了其他许多国家没有做到的。”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AchimSteiner)说。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11年年会暨成立20周年主题论坛期间,施泰纳对中国近20年做出的贡献给予了极大肯定。会议期间,施泰纳欣然为中国环境报题词,对本报在报道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表示感谢。
■寄语国合会
□不仅学习历史,更在展望未来
今年是国合会成立20周年。“回顾20年来国合会的历史进步,我们发现,国合会的20年实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施泰纳说,“国合会成立之初时,目的在于借鉴分享国际经验,寻求国际合作机会。而近10年来,国合会不仅在学习历史,更在展望未来。”
对于国合会20年来的工作,施泰纳如此评价道:“国合会是个很好的平台,讨论了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解决方案,并将环境与发展问题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合会也在改变人们的误解,改变人们不愿面对困难问题的做法,而且提出了一些有远见的政策建议。”
明年是第五届国合会的开局之年。施泰纳说:“我常常和委员们探讨,中国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道路,而且在全世界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第五届国合会应该进一步让世界了解国合会所做的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努力让全世界了解怎么和中国一起行动。”
“我以前常说,要想真正了解可持续运动,应该看看中国。因为中国经历了一些非常大的、困难的选择,采取了负责任的行动。‘里约+20’峰会(明年6月,联合国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由于“可持续发展大会”距“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好时隔20年,因此又被称为“里约+20”峰会)讨论的话题可能有很多是国合会已经讨论过的。所以,中国可以将国合会的经验和教训带到会议上,让整个世界了解中国在过去20年中的变化并从中受益。”施泰纳表示。
■迈向绿色经济
□绿色转型须关注减贫
国合会今年年会的主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这也正是UNEP关注的重点。在国合会年会期间,UNEP发布了报告《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以下简称《迈向绿色经济》)。这是UNEP对明年“里约+20”峰会以及解决贫困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目标的主要贡献之一。
施泰纳表示,事实上,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向绿色经济转型的要素已经清晰出现。现在有些国家在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拉动因素”,比其他国家行动更迅速、更深刻。如果持续下去,在未来几个月或几年,他们可能会带动其他国家一同前行。
UNEP对“绿色经济”的定义为: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其发展路径应能保持、增强并在必要时重建作为重要经济资产及公共惠益来源的自然资本,这对于生计和安全都依赖自然的贫困人群而言尤为重要。
谈及绿色转型的路径选择时,施泰纳在肯定中国成果的同时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其实,我们在实行绿色转型时,要先问问我们能不能向绿色经济转型,有没有能力向绿色经济转型?在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政策会产生哪些不同的结果?经济途径是否考虑了农业等其他部门,有没有产生新的就业机会,能否为消除贫穷做出贡献?换种说法,我们采取的新措施有没有带来新麻烦?”
施泰纳的问题其实是对UNEP研究成果的另一种展示。《迈向绿色经济》报告对现状分析后得出结论:我们离实现绿色经济仍然十分遥远。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绿色经济两项挑战之一的影响,即要么人均生态足迹很高,要么人类发展水平仍然很低,而要实现绿色经济,必须在保持较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同时拥有合理的生态足迹。
而同时,《迈向绿色经济》报告也给出了积极的研究结论: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特别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6年期内)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传统的经济表现衡量尺度)。
而关于消除贫穷的话题,《迈向绿色经济》报告给出了这样的结论:鉴于贫困人口往往直接从自然资本中获得惠益,消除贫穷和更好地维护及保持生态资源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向绿色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新创造的就业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超过“褐色经济”丧失的工作机会。但是,在过渡过程中存在一个工作机会丧失期,这一时期需要对劳动人口的技能再培训或再教育进行投资。
鉴于此,施泰纳提出,绿色经济的核心是减贫。他建议中国对实现绿色转型中的减贫工作和就业机会进行评估,以客观分析我们是否真的行走在正确的绿色转型之路上。
“几个星期后的德班气候变化会议和明年的‘里约+20’峰会离我们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这将是加速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机遇。我们应尽可能地将核心合作的范围从推进REDD+(减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转向努力构建一个超越GDP的财富指标,将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成本内在化,并将最基本的自然价值纳入一个成功的、可持续的经济核算方法。”施泰纳说。
■展望“里约+20”峰会
□可持续性是全球责任
“在地球峰会召开20年之后,各国再次迈向赴里约之路,但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已与1992年迥然不同。”施泰纳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称地球峰会)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是联合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那时,我们刚刚瞥见全球各地涌现出的一些挑战,从气候变化、物种丧失、荒漠化到土地退化。如今,许多看似遥远的担忧已渐成现实,不仅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而且对应对70亿人生存乃至繁荣的挑战都有着发人深省的影响。”施泰纳说。
时至今日,人们不会忘记地球峰会的丰硕成果。国际社会接受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纲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重要的是,会议还明确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
“关于气候变化会议,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当时人们很沮丧,认为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可事实上,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政府、地方、企业等都做了很多工作,与会议结束时不一样,要远比我们想像得好。”施泰纳说。
根据联合国安排,“里约+20”峰会的主题有两个:一是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二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治理与制度框架。
其实,对于第一点已经非常清楚。全世界已经认识到绿色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式,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三者紧密相连。“遗憾的是,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还没有把这三方面管理好。更难以启齿的是,这三方面好像还在互相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已有很多人丧失了生命。”施泰纳说,“就在你我说话的瞬间,曼谷正在经历洪灾,而且以后可能永远消失在洪水中。”
“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丝毫未让世界失望,大会为实现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愿景及有关多边机制的重要内容。”施泰纳表示,“但是,只有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社会支柱、经济支柱并驾齐驱时,可持续的未来才有可能实现。可现实中,短短20年,我们不得不面对众多比过去任何时刻都严峻的挑战。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森林、淡水等)往往会被忽视,它们至少也需要获得与发展和经济规划同等的重视。”
国际劳工组织理事长曾说过,在危机暴发之前就已经存在危机了。那么,危机之前的危机是什么呢?“不仅是环境问题,还有社会公平问题。我们的世界是分开的,大家有时各自为政,这也是历史会出现很多悲剧的原因。在很多谈判中,大家都表现出‘你不行动我也不动’的态度,这种对未来不负责任的态度是错误的。”施泰纳表示,“这也正是第二个议题的出发点,怎样把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多种利益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治理与制度框架。我在联合国工作多年,对多边合作很有信心。”
“可持续性是全球责任,需要全球合作。在‘里约+20’峰会上,我们想说,1992年时我们已经认识到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也许还需要40年~50年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采取全球性的行动,对地球的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更睿智的管理,最终塑造出这个世界的财富创造方式与方向——迈向绿色经济。”施泰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