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徐连友———长白山水总关情(一)
2011-10-20 09:47:48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1969次 评论:0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黎


  长白山雄奇瑰伟——山上终年积雪,望之洁白,山顶拥有国内最高的高山湖泊,每临夏秋,游人如织。


  长白山富甲天下——有植物2270种、动物1300余种,被称作“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保留地”,也是中华名山,世界瞩目。


  34年间,有一个为这座名山勾勒了亮丽底色的人——他是徐连友,现任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副秘书长、池南区区委书记。熟悉他的人都对他竖大拇指,称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臣,生态旅游开发的先行者。


  初秋的一天,记者在长白山开放不久的“南山门”见到了他。


  他是长白山生态资源的保护者。十几年扎根大山,他把保护长白山当成自己的责任。


  徐连友从部队复员时是1976年,他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毅然回到了家乡。他选择了在条件十分艰苦的长白山保护局白山保护管理站工作。


  这一干,就是13年。


  那时长白山还没被开发,上山没有路,只能踏着齐腰深的大雪,一走就是半天;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到沟里挑;没有电,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木楞房子,晚上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睡大通铺,天上的星星依稀可见……


  “这点困难算什么!”徐连友带领23名职工上山,靠肩扛人抬,捡拾国家政策允许的风倒木换回了资金,没用国家一分钱,铺设了长白山第一条2000多米的供水管线,建起了水塔,从此长白山人喝上了自来水;奋战4个月,架起了7.8公里10千伏的输变电线路,从此山里亮起了电灯,有了电视;修起了第一条护山人行栈道,建起了保护区第一个400平方米的办公楼。由此,长白山保护事业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徐连友是个细心的人,他注意到,附近的居民做饭靠烧柴,一个1200多户人家的村庄一年要烧掉近3万立方米的木材,这是一个林业局一年的采伐指标啊。


  “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徐连友暗自下决心,他从改变百姓烧柴习惯抓起。1978年,他从吉化引进了第一个液化气罐,开始推广到全站23户职工,又通过送罐试用引导,使二道白河镇建起了液化气站,全镇普遍用上了液化气,节约了大量木材。


  上世纪90年代初,野生松籽价格疯长,受利益驱使,许多不法商人蜂拥而入,掠夺式地采集红松松籽,使长白山遭遇空前的浩劫。徐连友带领职工上山设卡,围追堵截,扣下了一车车松籽。


  严格的管理,保护了国家的森林资源,也堵住了一些不法之徒的生财之道,他们扬言高价悬赏徐连友的人头,还往他家里扔了炸药包,使徐连友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有家不能回,有母不能奉。


  有人劝他,松籽也不是你家的,别太较真了。徐连友坦然面对:“那可不行!种子少了,就会危及长白山森林资源的自然繁衍。我是党员干部,保护长白山是我的责任,我不能弃而不管。”他向中央各大媒体和上级有关部门求助,最终违法者受到了惩处。不久后,吉林省出台了《种子管理条例》,使保护长白山树种有法可依。


  随着长白山周边开发建设的兴起,沙石价格一路走高,达到每1立方米47元。一些人追逐高额利益,随意挖取沙子。这哪是挖沙,这是剜徐连友的心头肉呀。众所周知,漫江流域是松花江源头之一,水产物种多样性丰富,是国家一类珍稀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和繁殖地。滥采、滥挖使中华秋沙鸭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


  徐连友下令:“对挖沙行为死看死守,发现一起,治理一起!”徐连友还向吉林省有关单位汇报了相关情况,引起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派来督察组立案调查,挖沙得到了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徐连友已经把大山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作为吉林省政协委员,他共提交《松花江上游环境亟待治理》等提案20多份。在省政协会上他大声疾呼:加大对长白山区域环境监测,研究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及时治理松花江源头的污染;扩大保护区面积,保护松辽平原的天然屏障,防止松花江下游水灾……


  在徐连友及其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百姓逐渐转变观念,由原来的靠山吃山转为养山致富,乱砍滥伐、私捕滥猎的人少了,种树种草、自觉护山的人多了。


  长白山的水质空气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级一类的标准,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在全国始终名列第一,治安保护在全国名列前茅,建区50年无森林火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

  他是长白山生态旅游的奠基人。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长白山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之路。


  1989年,长白山保护局成立了旅游管理处,徐连友担任旅游管理处主任,而后担任旅游局局长。此前,长白山的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开发,旅游设施几乎为零。


  徐连友探索着长白山,又站在新的高度解读长白山:长白山是世界上森林景观保存最完整、生长最良好的原始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世界旅游组织公认的海洋、森林、冰雪三大资源,长白山就占了两项,是世界上很有影响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研究性、可观赏性、效益性、社会性。


  “能否将长白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绿色经济产业,致富百姓?”


  上世纪80年代初,徐连友一提出他的这个想法,立刻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在保护区搞旅游?简直是疯了!保护区的职责就是保护,不能胡来!”


  也难怪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保护区自1960年建立起就硬性规定:保护区内封闭管理,死看死守,禁止一切人员入内。因此,开发旅游的想法不仅是对长白山禁区的挑战,更是向传统观念的挑战。徐连友没有却步,坚持己见:生态旅游是一种观赏和研究自然保护区生物景观、有助于自然保护的旅游理念。游客不仅能观赏自然,同时也能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


  徐连友进一步提出思路:定点、定线、定时、定量,适度开展旅游。定点,就是把保护区试验区内可开发利用的景点


  保护好;定线,要设计修建旅游人行栈道,不得随意行走践踏;定时,进山时间要避开动物觅食时间,让动植物休养生息;定量,一天的游客容量,不能超过评估容纳人数,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之路。


  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徐连友带领职工,修建了长白山北坡的一条条景点便道。他们买来林场当柴火用的空心木桩和木杆,做了一个个垃圾桶和旅游指示牌,开发了温泉煮鸡蛋坑、照相、出租大衣等商业网点,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始了试探性的艰难前行。


  1983年6月的一天,徐连友至今回想起这天,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一台载着8位游客的大解放车开进了长白山,正在吃午饭的徐连友和职工们,不约而同地撂下碗筷,欢呼雀跃起来。这是封闭的长白山敞开双臂迎来的第一批游客,也是他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后,第一次收获成功和喜悦。


  有了游客,就应该收门票,徐连友找到了物价部门。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