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冀军
嘉兴公众参与大事记
2008年2月,公开招募成立市民环保检查团。市民环保检查团成员参加污染企业的“摘帽”听证会和部分建设项目审批会,并拥有了“否决权”;
2010年1月1日,嘉兴市环保局推出了全国首份“环保手机报”,免费发送给全市党政领导、环保系统工作人员、环保志愿者以及部分市民和企业负责人;
2010年4月,嘉兴市民环保检查团和环保专家服务团联合调研,建议市政府否决一个投资达100亿元的橡胶项目并获得成功;
2010年9月24日,在网民针对市区北部废气污染向市环保局局长章剑发出公开信后,章剑随后即以实名的方式进行回帖;同年10月,嘉兴市环保局举行网友环保座谈会,23名网友与章剑及市环保局各处室负责人直接对话;
2010年底,招募并组建生态文明暨环境保护宣讲团,截至目前,已组织70多场宣讲活动;
2010年12月,嘉兴市环保联合会成立,成为嘉兴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
2011年初,嘉兴环保局长个人微博开通,章剑在“2·24”恶臭袭城事件中以13条微博及时向社会发布事件信息,使微博成为环境信息公开的新渠道;
2011年2月,嘉兴环保官方微博开通;
2011年4月,网民自发组织网民环保检查团查看网友反映的污染问题;
2011年6月,嘉兴市环保局组织的市民环保岗位实践活动让市民与环保日常工作“零距离”接触;
2011年9月,嘉兴市环保局联合市监察局向社会公开招募了第一期环境行政处罚公众评审员,公众可以对环境行政处罚结果“评头论足”。
从回应“公开信”到微博互动
——一位环保局长的公众参与观
提到章剑,很多人会把他与官员微博问政联系在一起。
在今年2月24日的嘉兴全城恶臭事件中,身为嘉兴市环保局局长
章剑连续向公众发布了有关事件进展的13条微博,成为环保部门利用网络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一个成功样本。
回想起那次事件处置中13条微博达到的效果,章剑连称,“当时也没想到”。
事件发生的当天晚上,章剑的电话已经被打爆了。凌晨两点多从排查现场回到办公室,发现网上有不少质疑声,甚至有人讽刺环保局是不是下班了。
当时,恶臭的源头还没有找到,排查还在继续,面对网上的质疑,是任由它去,还是公开事件的进展情况?
说起那天晚上的心情,章剑用了“纠结”两个字,在“公开还是不公开”这道选择题中,他犹豫了很久。
“我还是相信公开会更让老百姓安心,公开才能更显示出政府的处置能力和环保部门的技术能力。不公开就是失职。”决定了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向网民和公众公开事件处理情况,章剑本想在当地影响比较大的一家网站发布事件信息,但由于网络原因发帖没有成功,他转到了今年1月刚开的个人实名认证微博。凌晨3点,他发出了有关此次事件进展的第一条微博,随后连续发布的微博将事件进展及时通过网络做了一场“直播”。
事件最终得到了圆满的处理。章剑的个人微博随之发展成为嘉兴市环境信息发布、当地居民环境投诉的一个重要渠道。随后,嘉兴市环保局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博群。截至目前,各区、县(市)环保局(分局)和市环保局主要科室都推出了自己的实名认证微博。
而最早引发嘉兴市环保局关注网络舆情的,还是网友去年10月在网上就市区北部区域废气污染发出的《致嘉兴市环保局章剑局长的公开信》。看到那封公开信时,章剑没有回避,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回应,认可市民对环境状况的不满,并欢迎网民走下网络面对面沟通。
在之后的网友座谈会上,章剑的开场白就是:“今天我们就是来听批评的,有什么意见都可以说。”
针对会上网友的意见,嘉兴市环保局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区北部区域废气治理工作的通知》,形成了市区北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一系列措施,列出了10家重点治理企业。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环保部门的包容度和承受力也在增强,”章剑笑着说:“‘挨骂’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现在比较坦然,知道了怎样去跟公众打交道。”
“很多时候跟公众打交道,身段要柔软些,这样公众更容易接受。对话并不掉价,对公众的批评要尽可能接受,沟通时尽可能平和。”即使在微博上,章剑也遵循一条:尽可能不要去跟网民针锋相对地去辩。
在章剑看来,通过微博等网络渠道与网民的互动仅仅是嘉兴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个方面。2008年至今,嘉兴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章剑一直认为,严格执法、排污权交易和公众参与是嘉兴市环保工作的三大抓手。为什么要把公众参与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章剑笑着说,之所以重视公众参与,可能与自己以前从事过教育和共青团的工作经历有关,后来担任县政法委书记时也处理过不少矛盾纠纷,不少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都得益于那段经历。“环保连着老百姓,要学会做群众工作。”
章剑认为,公众的参与可以让环保部门更有力量、更加理直气壮地整治污染,维护环境权益。“你可以不把环保局长当回事,但你不能不把群众环境诉求当回事,否则,群众不高兴,后果会很严重,这都是有很多例子、很多教训的。”章剑说,他经常这样告诫一些被群众投诉的企业以及基层政府的干部。
谈到让自己出名的个人微博,章剑的愿望是“我并不想做微博名人,但希望通过微博了解社情民意,快捷地掌握一些环保信息特别是问题信息,让微博成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一个工作的平台。”
从网民到网民检查团
——万加华的环保参与历程
万加华,网名“天上的云”,嘉兴论坛的铁杆网友、“锋羽无阻”版块的版主。
2010年9月,有网友在嘉兴在线论坛上发出《致嘉兴市环保局章剑局长的公开信》,抨击当地环保工作不力。网上的批评,并没有石沉大海或成为网友的“自说自话”,而是得到了嘉兴市环保局和局长章剑的积极回应。
而且,嘉兴市环保局还在同年10月举办了嘉兴网友环保座谈会,嘉兴在线论坛的23名网友与嘉兴市环保局局长及各处室负责人直接对话。
出于好奇,之前很少关注环保的万加华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回忆起那次在很多人记忆里是“剑拔弩张”的座谈会,万加华感慨道,不是开表彰大会,也不是动员大会,环保局长亲临现场与众多网友面对面交流,直面环保问题的质疑甚至批评,章剑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万加华还在座谈会上建议嘉兴市环保局在嘉兴在线论坛上开个窗口,便于环保部门与网民沟通。两天后,“环保视角”版块在嘉兴在线论坛上开张了。
这让万加华有些意外,觉得环保局还真是“很办实事的”,他由此开始慢慢关注嘉兴的环境保护了。
半年之后,今年3月底,网友“红色记忆”在网上发布了《哭泣的河流》帖子,用图片真实地反映了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丁家桥的污染状况:“沿着村落约一公里长的河道满满漾漾全是漂浮物,有水葫芦、绿萍、塑料袋、饮料瓶,甚至还有死猪……”。
这个帖子触动了万加华,就想组织网民去看看。他随后在网上贴出网民环保检查团报名帖,并取了一个诗意的标题——《在春天里,我们为“哭泣的河流”疗伤》。
4月10日,由7位网友组成的嘉兴在线论坛网民环保检查团赴王江泾镇,实地踏看网民反映的河道污染整治情况。
网民的自发行动,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网民环保检查团检查的当天,市、区两级环保、水利部门及王江泾镇党委、政府由“一把手”亲自率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接待”,并介绍相关情况。
看到昔日杂物充斥的河浜已经焕然一新,漂浮物全部被清走,万加华和其他网友觉得有些意外,“当时是想去督促一下(政府部门),没想到整治效果会这么好。”针对现场的一些细节问题,网友们还提出了不少整改意见。
怕网民环保检查团的意见走过场,5月,万加华又专门去了一次王江泾,发现当地确实根据网民检查团的意见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改。
“我们不只是个宣传队,还是一个行动队。”7月15日,网民环保检查团再次出动,对网友反映的海盐和南湖区域污染问题进行了检查。
从最初的网上情绪的宣泄,到真正地走下网络参与到环境保护实践中来,万加华和网民环保检查团还在继续着他们的监督行动。
案例剖析
行政处罚公众有多大话语权?
嘉兴市南湖区建立公众评审制度确保处罚更公正
2009年,环境行政处罚的自动履行率为98.7%;2010年,环境行政处罚的自动履行率为99%以上……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环境行政处罚的执行不再是一个难题。
在南湖区环保局局长黄良荣看来,能取得这样的执法效果,得益于近年来实行的环境行政处罚公众评审员制度。这一公众参与创新模式赋予了公众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话语权,促进了办案过程的透明公开,确保了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构建了宽松和谐的执法环境,促进了环保部门的廉政建设。
过去,环境行政处罚的弹性过大,造成处罚不公正、不一致的情况,容易出现人情罚、态度罚、同案不同罚等现象,同时行政处罚的透明度较低,也容易滋生一些腐败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南湖区环保局在南湖区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基础上,通过招募公众评审员,将公众参与引入行政处罚程序。
公众评审员干什么?
根据《南湖区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公众参与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南湖区环保局目前按一般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案件都要过公众评审关。
据了解,行政处罚案件公众初评审核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一两次。召开前一天,将从评审人员库中随机抽取5位评审员作为当期评审团组成人员。环保部门将案件的卷宗材料移交给公众评审团,并就案件的违法事实、相关证据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向评审团成员做出详细说明,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和处罚依据。评审团如对案件有疑问,可以向环保部门咨询。之后,评审团在环保部门人员回避的情况下独立评审,并形成集体评审意见。
公众评审意见怎么处理?
黄良荣认为,正确采纳和执行公众评审结果,才是建立这项制度的目的所在。当公众评审团意见与环保部门初审意见相符合时,环保部门据此做出最终的行政处罚。当两者意见不相符合时,案件将提交南湖区环保局案件审核委员会研究做出最终处罚决定。
截至今年6月底,在南湖区环保局306件公众参与评审的案件中,公众评审员提出重新调整处罚额度的有18件,其中6件案件是建议加重处罚的,有12件案件是建议减轻处罚的。南湖区环保局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其中的9件案件根据公众评审意见对处罚额度进行了调整。
据介绍,行政处罚决定正式做出后,环保部门要在5个工作日向当期评审团成员通报最终处罚结果,公众评审团有权对处罚决定执行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并适时提出意见建议。
谁能当公众评审员?
2010年底,南湖区环境行政处罚公众评审员由原来的24人扩大到30人。那么,这些评审员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据了解,公众评审员主要来自两方面:各镇、街道、区级机关单位推荐;环保局联合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招募。
据南湖区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的公众评审员就是从各方面报名的60多人中,根据年龄结构等条件最终确定的。选定的公众评审员还要在新闻媒体上公示,公示确认后,行政机关与其签订履职协议,并举行聘任仪式。
近年来,南湖区环保局还通过知识讲座、案例分析、模拟现场等多种形式,举办公众评审员培训班16期,以进一步提高公众评审员的评审能力和水平。
从去年开始,南湖区环保局在公众评审案件中,还增加了被处罚对象向公众评审团陈述的环节。公众评审员也可以“点单”,从当天的案件中随机选择一件案件,直接到被处罚对象所在地现场讨论,以更直观地查看被处罚对象的环境状况。同时,每次公众评审案件也会邀请媒体作为第四方监督,全程跟踪。
目前,南湖区其他行政执法部门都参照南湖区环保局的做法,建立起了行政处罚公众评审制度。今年9月,嘉兴市环保局进一步推广南湖区环保局的做法,在市级层面聘任了第一期环境行政处罚公众评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