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季英德 见习记者 王学鹏 通讯员 杨亚光
河中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鸟起舞;岛上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空气清新;滩涂间芦苇丛丛,莲叶相间,随风飘动;岸边游人如织,尽享惬意生活——如诗似画白浪河,碧水绿妆新潍坊。金秋时节,记者跟随齐鲁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一行来到山东省潍坊市白浪绿洲湿地公园。眼前秀丽的景色让人很难想像,它曾经是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龙须沟”。
在这片湿地公园,目前生息繁衍的野生鸟类已有30余种,如白鹭、野鸡、野鸭、喜鹊、斑鸠、啄木鸟等。遵循生态性、艺术性、多样性、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潍坊市已将白浪河岸线空间与水体有机融合,将其打造成带动城市发展的滨水新环境。
白浪绿洲湿地是山东省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省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强度监管,高品质建设,不断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多样、环保功能显著、自然景观优美、文化气息浓郁”的湿地景观在齐鲁大地随处可见。
规划加科研
编制规划50余项,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山东省先后开展了湿地、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调查,摸清了全省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调查显示,全省共有近海及海岸、河流、湖泊、沼泽、库塘五大类23种湿地类型,其中,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为178.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4%。
早在2005年,山东省林业局、省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就加强全省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提出具体要求;2006年,山东省林业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编制下发《山东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2020年)》,明确了湿地保护目标、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同时,山东省还制定了《山东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8~2020年)》、《山东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山东省水系生态建设规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规划。
山东省还特别重视技术研究。近年来,山东省组织实施了《山东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滨海湿地造林技术》、《黄河三角洲鸻形目鸟类研究》、《中国东部沿海猛禽迁徙规律的研究》、《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市地水鸟栖息地恢复和重建技术》等众多课题。
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为湿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保护区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了《黄河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中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课题。
南四湖、东平湖保护区分别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开展合作交流,完成了当地湿地资源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开展了环湖水禽同步调查、迁徙鸟类环志等研究。
截至目前,山东省已完成了50余项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等的编制工作。国家先后批复南四湖、东平湖、滕州滨湖、滨州海岸、马踏湖、单县黄河故道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管理加投入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投入资金13亿多元
围绕全面保护恢复湿地生态,山东省不断增强湿地管护能力。东营、烟台、济宁、枣庄等市把湿地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解决机构编制、经费等问题;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成立了由区党工委、管委会分管领导为组长,农林、财政、规划、环保、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湿地领导工作小组,设立了峡山湖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编制15人,统筹湿地保护、规划、论证和建设。目前,山东省已有10个湿地保护区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其中黄河三角洲、长岛、荣成大天鹅、南四湖、福山银湖、马踏湖6个保护区为副处级。
山东省还投入巨资,积极完善保护区科研、监测和宣教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基建和保护恢复工程投资13亿多元。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已完成基建投资5000多万元,其中,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湿地博物馆,投资2200万元组织实施了20万亩湿地恢复工程。平阴县投资2600多万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出水现已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有效改善了湿地水质。
资金从哪里来?山东省各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潍坊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潍坊三河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政府投资一块、招商引资引一块、银行贷一块”等多种途径,筹集白浪河、虞河、张面河三河整治建设资金30多亿元,确保三河湿地景观带及白浪绿洲湿地公园的顺利建成。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全市积极落实优惠政策,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放活经营权,调动各类经营投资主体参与湿地公园建设。据统计,潍坊全市累计投入湿地生态保护建设资金已达80亿元。
修复加保护
利用湿地多样性,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在湿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中,山东省利用湿地地貌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的特点,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积极探索湿地修复和保护的路子。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湿地类自然保护区25个,总面积67.7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37.9%,加上各级湿地公园和湿地生态保护小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然生态保护网络。”山东省林业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全省已在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胶州湾、南四湖、东平湖、马踏湖等地开展了3万多公顷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有效保护了全省50%的湿地野生动物种群、70%的湿地高等植物群落及40%的湿地生态系统。
盐碱地开发利用一直是个难题,“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然而在寿光市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记者看到的却是植被茂密、鸟语花香的一片盎然生机。“先挖沟、抬高地面,再向沟里投入淡水,用淡水压卤水,这样就抑制了卤水返碱,使土壤达到适合植被生长的条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说,采取“林盐结合”、“林农结合”、“林牧结合”、“上林下藕”等模式,也大大降低了盐碱度,改良了土壤,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速度。
东营市通过修筑防潮大堤、围堰蓄水、在重盐碱地培育柽柳和芦苇等措施,让6.35万亩湿地恢复了原貌;滨州市充分利用拥有广阔的沿海滩涂湿地优势,将退化的盐碱地改良成8万亩芦苇湿地,利用芦苇湿地净化工业废水;针对近年黄河来水偏少、湿地缺水的情况,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开展了湿地生态补水工程,恢复和重建湿地15万亩,建立了3处面积1400公顷的食物补给区,主要养殖贝类和种植小麦、谷物等,以适应鸟类取食和数量增加的需要。
地处南水北调沿线的济宁市,积极实行退田还湖、退垦还湿,恢复自然湿地11.5万亩,并在微山、任城、鱼台3个濒湖县区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试点,种植了芦苇、菱、莲、芡、马蹄等植物9600亩。
山东省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严格控制湿地污染和富营养化。章丘市为保护恢复白云湖湿地,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工程。今年3月以来开展了取缔违法违规废旧塑料经营专项行动,清理废旧塑料经营户2565家,并以“路岸垂柳水中荷”为特色开展绿化,营造出“万方生态活水,千亩湿地红莲”的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