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诺 通讯员 陈厚舜
9日傍晚,豪雨再度袭来,北四环路中关村深槽路段,基本没有积水,因为中关村三桥附近的北二街泵站开足马力,将排入地下蓄水池的雨水抽送进净化设备,使蓄水池有足够的容量继续积蓄雨水。而抽入净化设备的雨水经过过滤净化,最终被临近的洗车房再利用。
立项科研“留住雨水”
为保证道路畅通,全市90多个立交桥及深槽路段布有抽水泵站,泵站地下修建有小型蓄水池。一旦大雨导致桥下或深槽路段积水,泵站会启动把雨水排进小型蓄水池。这些小型蓄水池最初的作用是“削峰”,即在水流高峰时减少污水管道的排水压力,待水流峰值之后,再把蓄水池的雨水排空,准备迎接下一场大雨。
据水务部门统计,90多个泵站每年抽取的水总共能有2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昆明湖。
怎样能让蓄水池有更大作用?怎样留住大雨时的积水?海淀区水务局2008年委托中关村企业鸿瑞公司立项研究立交桥泵站蓄水池利用。当年这个项目完成,自循环蓄水池雨水净化利用装置开始陆续在中关村北二街泵站、华威立交桥泵站和丰台大桥泵站投入试运行。
“再生雨水”直接洗车
中关村三桥旁的北二街有个洗车房,这里洗车的水源就取自北二街泵站的雨水蓄水池。记者近日“深入”北二街泵站地下蓄水池,目睹了净化利用装置的生产流程。
泵站设在地面上,工作人员说,这里有一套检测系统,一旦蓄水池储水量超出安全值,泵站会自动开机将深槽主路的积水,排放到雨水管道。
泵站里有个通向地下的小门,顺着下行楼梯走进地下14.3米深处,一道黑色大铁门打开后,眼前是一个深藏不露的大约30多平方米见方的蓄水池,池里的水满当当,泛着点儿腥味儿,“这个蓄水池能储水150立方米。”科研人员说。
蓄水池旁有个小沉淀池,雨水从蓄水池被抽进沉淀池沉淀粗泥沙,之后会被依次抽入两个大罐,一个大罐的作用是石英砂过滤,另一个则是活性炭过滤。这样过滤后的水,再被水泵抽到位于地下两米的清水池中。这时的雨水已经去除有害物质,“进入清水池的水就可以直接用于洗车和绿化浇灌了。上面洗车房就直接从这里取水。”科研人员手指上方说。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套雨水净化利用装置,大约造价100万元。海淀区相关政府部门为项目研发补贴40万元,企业将通过洗车的收入和绿化供水的收入收回投资。
水池扩容作用更大
如今,北二街泵站、华威立交桥泵站和丰台大桥泵站,都建起机械化洗车房,经过蓄水池雨水净化利用装置过滤的雨水,不仅用于洗车,还可以就近供应园林部门绿化用水。
鸿瑞公司工程师袁立松说,用这样的再生水洗车,水费一吨1元,而用自来水洗车,水费是1吨40元。
袁立松说:“我们一套装置一小时可以处理5吨水,每3个月更换一次活性炭,不考虑设备造价,平均每吨再生水的处理成本是0.2元。我们测算过,如果蓄水池容量足够,每年每个立交桥下的净化利用装置大约能处理1000吨雨水,够洗3万辆车。”
雨季时蓄水池能“喝饱”,旱季时洗车房靠什么水源?没想到,袁立松说,所有泵站都设置在地势低洼处,而附设的蓄水池更是在地下十来米的深度,即使旱季,蓄水池也可以汇集周围雨水管道中的存水、地下自然渗漏水,“3年了,蓄水池从来没有枯竭过。”
9日晚的一场大雨,虽然让蓄水池喝饱了,但因为蓄水池容量限制,仅北二街泵站就向雨污水管道排走了约1500立方米的雨水,科研人员都暗自心疼,觉得可惜。“如果扩大蓄水池容量,让更多雨水能够就近利用。这样不仅是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更大程度上减轻降雨积水对交通的压力。”科研人员说。
制图/王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