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后发怎么就有了优势?
2011-07-27 10:27:41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黄婷婷 【 】 浏览:605次 评论:0

       后之发,先之至。这一古代著名军事战略,如今正是一些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还有一些地区虽然还没有发挥后发优势的成功实践,但也纷纷喊起了这样的口号。财不如人,技不如人,后发本应是个劣势,怎么就成了优势?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该怎样发挥后发优势?只有先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避免发挥后发优势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才能真正助力后发地区发展。


  一、后发地区可以吸取发达地区教训,少走一些弯路


  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西洋人最初航海到东方来,要经过探险,绕道非洲好望角,艰难曲折。而我们却可以选择现成的最近的航线,通过苏伊士运河直达欧洲。由此,其提出了后来居上,迎头赶上的著名论断。今天,后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减少发展成本,这是后发优势的表现之一。


  但是也应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和战略,要后来居上,也不能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经验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发地区可以从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中找出发展规律。找到了规律,就知道哪些路该走,哪些路不该走;找不到规律,就不知道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就还要走弯路。

  “先污染、后治理”,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时代,这条路曾经被很多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走过,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


  那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不是可以绕过呢?按照客观规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就可以走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狠抓污染减排和实施差别考核等措施,“十一五”时期不但经济总量翻了一番,而且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实践证明,战略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战术上积极开拓创新,后发地区是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


  发达地区曾经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果导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付出了沉重代价。痛定思痛,如今,发达地区经济开始向绿色转型。而对后发地区而言,如果能吸取这一教训,选择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就可以事半功倍。


  在这方面,甘肃省是个典型。为了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循环经济2004年就在甘肃起步,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循环经济在甘肃大放异彩,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孕育,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甘肃经验表明,后发地区只有拒绝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尽早向绿色经济转型,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后发地区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可以有效利用


  环境容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环境是经济的基础,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总要有一定数量的废弃物排入环境之中,而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同化废物的机能。因此,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越大,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一个地区工业布局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水、争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发达地区往往就会把一些产业转移到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后发地区。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布局向其国土南北两端扩展,德国、印度由北部向南部扩展,英国由南部向北部扩展,我国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次推进,实质上都是有效利用环境容量的工业化发展过程。发达地区利用后发地区环境容量,可以克服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瓶颈,提高经济效益;后发地区发挥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优势,可以招商引资,增加就业,短期内迅速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有环境容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用好环境容量。一些发达地区在发展初期也曾经有较大的环境容量,但是没有科学有效地加以利用,不但污染了环境,而且影响了发展,后发地区必须吸取这一教训。在这方面,一些地区是有先见之明的。广东省曾在2005年积极推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位于广东省东北地区的河源市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拒绝污染企业转移,坚持环保至上的招商原则,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结果表明,河源市不但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没有以资源环境为代价。


  三、后发地区易于承接产业转移,汇聚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土地、劳动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些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就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必然。于是,产业转移应运而生。产业转移指的就是这样一种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过程,常常以相关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等活动表现出来。

  发展经济学认为,如果各种生产要素都增加,总产量和经济水平自然会提高。一般来说,后发地区往往资金稀缺,技术缺乏并低下,但劳动力丰富而便宜,土地广阔而低价。因此,如果后发地区能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汇聚生产要素,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就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是资本。招商引资是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方式。资本在经济领域中有“流动血液”的称号,一定货币资本规模的形成是工业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是整个产业结构高度演变的关键。研究表明,1美元的直接投资会导致3美元的资本形成。如果后发地区积极招商引资,实现资本积累,就可以摆脱“财不如人”的局面。资料显示,2003~2007年,广西实际引进区外单项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2462.47亿元,年均增长66.3%,大大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把环保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标准,改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不但发挥了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且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质量改善,值得后发地区借鉴。

  二是技术。技术是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最根本的内容。技术创新有两个来源,一是新的技术发明,二是从发达地区引进。从经验看,相比之下,新技术发明投入大、风险高。IBM和摩托罗拉等大公司每年花在技术研发上几十亿美元,但95%的研发项目却没有任何成果。而相反的例子是,二战以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维持了4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主要就是通过引进和吸收国外技术。后发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积极从发达地区引进高新技术,这样就可以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尤其要注重引进环境友好型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是劳动。低廉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不同地区劳动力的数量、素质、价格差异较大,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转移到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后发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后发地区如果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就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区发展。此外,优秀的人力资源会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层次由低向高逐次提升,后发地区应该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土地。相对便宜的土地成本是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辅助条件。发达程度不同,土地价格也不同。同样是江苏,苏南某市土地价格为20万元左右,苏北某市则为2万元。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报告显示,在东部企业外迁的主要动因中,排在首位的因素就是“房地产价格、厂房租金太贵”,占57.8%。后发地区应该发挥土地价格优势,积极招商引资,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土地承载力,避免由于过度开发而造成土地退化或环境污染。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曾指出:“天下有不可强者三:有其人无其财,一难也;有其财无其人,二难也;有其人、有其财、无其材,三难也。”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区都或早或晚地面临过这样或那样的困境,但只要发挥比较优势,都会陆续发展起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借鉴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还要吸取教训,遵循发展规律,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后发制人。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