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丹江口水库保护难题待解
2013-08-02 14:48:59 来源: 作者: 【 】 浏览:327次 评论:0
在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库区,旅游度假项目、餐饮业污染、网箱养鱼、土地石漠化、河流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水质安全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刘俊超 记者 邵丽华


    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按照规划,中线一期主体工程于2013年完工,2014年汛后正式通水。


    如此浩大工程,只为缺水区的群众能够喝上一口干净的水。然而记者近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采访时发现,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存在的旅游度假项目、餐饮业污染、网箱养鱼、土地石漠化、鹳河和淇河污染等问题,对水库水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大观苑旅游项目


    擅自改变项目审批性质,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内建设旅游项目,并没有进行环评,面对环保部门多次停产整改通知置之不理


    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内建设的大观苑旅游项目位于淅川县马蹬镇石桥村,隶属于河南省福森药业有限公司,整个项目占地12平方公里,如同一个小县城的面积。


    据了解,丹江口大观苑项目是2005年开始建设的,最初是依照中药材种植生态示范园区项目进行立项,但随后就改变了项目性质,按照旅游项目进行开发。2009年“五一”期间,项目开始试运营,2010年正式接纳游客参观住宿。


    记者调查发现,大观苑前期项目于2007年8月经南阳市环保局审批,审批内容为以保护和改善水质为目的的中药材种植生态示范建设项目。但在2008年11月,淅川县环保局在检查中发现,建设项目与所批准内容并不相符,随后对其下达了责令纠正环境违法行为通知书。


    2009年3月,南阳市环保局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大观苑项目不但没有停工,反而建设了一座迎宾馆、一座多功能自助餐厅。另外在靠近景区西侧的地方建了50栋别墅、600平方米职工宿舍以及8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来作为旅游项目的基础配套设施。


    此外,还建设了300平方米的药王殿、100平方米左右的思源亭、一座160米长的飞江锁链桥以及万米沿江走廊等旅游参观景点,并购置了8艘游艇,作为游客游览丹江口水库的工具。


    2009年,南阳市环保局致函淅川县政府,对河南省福森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生态示范基地擅自改变环评建设内容及建设用途,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内开发建设观光旅游项目的违法行为提出了批评。


    南阳市环保局特别指出,这一项目离丹江口水库水体很近,环境非常敏感,开展旅游活动会直接影响水库水质,也会影响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并责令大观苑旅游项目停工建设和使用,限期补办环评手续,并依法对福森药业违法建设运营行为处以12万元的罚款。


    2009年年11月,南阳市环保局针对福森药业大观苑项目再次致函淅川县政府,但这一项目违规建设运营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制止。依据相关规定,南阳市环保局分别向河南省环保厅和南阳市政府进行了报告。


    2010年8月,环境保护部华北督察中心对福森药业大观苑项目下达了《纠正违法行为决定书》,但其违法行为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制止。


    记者来到大观苑景区内,一座8层楼高的酒店矗立在景区入口不远处,与其遥相呼应的斜对面是一座座淡黄楼身灰瓦遮顶的别墅区。由于近期被媒体曝光,并被相关部门查封,这里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工作人员寥寥无几。向远处望去,就能看到辽阔的丹江口水库。


    “现在我们所有的景点景区都停止运行了,正在等待处理结果和解决办法。”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观苑项目有营业执照、旅游许可证等证件。记者问其为什么没有进行环评就开始建设,这名工作人员回复说,他们近几年一直在找环评公司做环评报告,但没有一家愿意承担。前不久也找了北京的3家知名环评公司,开始说问题不大,但最终也表示无法做环评。


    记者看到,这一项目营业执照注册名称为“河南丹江大观苑旅游有限公司”,法人为曹长城,最新办证日期为2011年8月10日。


    按照国家规定,在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不得进行经营行为的餐饮、旅游、养鱼等行为,而大观苑项目不但擅自改变了最初审批项目性质,并且没有进行环评就开始建设,并对环保部门多次处罚并要求停业停产整改视而不见。
 库区餐饮游船污染


    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库区有大小船只100余艘,其中26艘为餐饮船。这些餐饮船只都没有配备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水中


    记者来到位于丹江口库区上游的码头,一排排船只在岸边停放着,除了一两只经营运输过岸的船只在等待客人外,剩余的已经停止运营。船体前方贴有淅川县政府下发的《关于依法取缔库区非法餐饮船的通知》,空荡荡的船上座椅东倒西歪。


    在狭窄的岸边,淅川县政府组织的护库保洁队员正在河道和山坡上埋头捡拾垃圾。据她们介绍,以前这里到处都是游客扔的垃圾,每天都捡不完。自从库区没有游客了,码头也干净了很多,垃圾也少了。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末,当地政府依托丹江口水库发展了一批“游丹江水、吃丹江鱼”的旅游项目,一部分为当地有关部门发展的第三产业,一部分由当地群众经营。发展至今有大小船只100余艘,其中餐饮船有26艘。


    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船舶污染行为应当由海事、渔政部门具体实施管理。根据要求,作为经营旅游餐饮业的船只,应在船内配置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得向水体排放污水和垃圾。然而记者注意到,这些餐饮船只并没有一家配备污染治理设施,污水和垃圾均直接排入水中。


    记者看到在库区旁边的山坡上竖立着水位标尺,据当地环保部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此处蓄水位将达到174米,目前水位为130米左右。这就意味着,如果蓄满水后,河床、山坡上的垃圾将被淹没,很多不易降解的垃圾势必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漂浮垃圾也会随库区水流向水渠下游,不但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影响饮用水的安全。


    当地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近日,南阳市政府下发文件,要求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干渠沿线环境实施综合整治。


    在餐饮、旅游综合整治方面,针对环丹江口水库周围及干渠沿线一级保护区内污水、垃圾直排入库的码头鱼庄、餐饮服务单位和旅游项目,要求必须全部停止运营,限期1个月内拆除;


    对汇水区域及干渠沿线二级保护区内无环评审批等环保手续的企业,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前建成的,要依法实施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并限期6个月完成治理工程建设,实现达标排放并通过环保验收;


    在《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后建成的,责令其在3个月内完善环保手续和治污设施,对逾期未能完成环保手续的一律予以关闭取缔;对拒不执行限期治理任务或逾期未能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


    据南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目前库区内经营餐饮、旅游项目的船只,政府将限期清除上岸,如不执行将采用就地拆解船只的处理办法。目前已经责令相关部门落实,并要求尽量减少群众的利益损失。


    网箱养鱼


    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库区内有网箱养鱼4万余箱,总经济效益达到8亿多元,关系到近4万个家庭。如何进行取缔,考验着当地政府


    目前,丹江口水库库区网箱养鱼已经成为淅川县的水产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共有网箱4.17万箱,每一箱经济价值在20万元左右,总经济效益达到8亿多元。


    据了解,很多网箱养鱼户是上世纪60年代移民到青海和甘肃两省的丹江口水库库区群众,由于不适应当地生活,将近5万人又返回了淅川。没有了土地,很多人只能依靠水库养鱼为生。此外,还有一部分养鱼户是祖祖辈辈依靠养鱼来作为家庭生活来源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内的网箱养鱼基本上为一箱一户,4万多个网箱就是近4万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现在就全部取缔网箱养鱼,群众将损失8亿多元。如何让库区群众能够安心上岸,也在考验着当地政府。


    记者本想走近网箱看看鱼的情况,却被一名养鱼户拦住了。他告诉记者,现在正是鱼长膘的时间,如果移动网箱,鱼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至少需要3个月才能恢复吃食,到了卖鱼的时候卖不上好价格。


    一位养鱼户对记者说:“我们这些养鱼户是先存在的,当时政府提倡网箱养鱼,很多群众都是贷款发展,到现在不给个说法就不让我们养了,我们吃啥喝啥?”


    记者采访到淅川县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这位负责人介绍说,为了减少群众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淅川县从具体实际出发,制订了取缔网箱养鱼专项实施方案,在今年农历年底前取缔网箱养鱼,可减少6亿多元的损失,但仍有两亿多元的缺口。


    “由于淅川县财力有限,这部分补偿资金仅靠我们筹集有较大困难,希望国家能给予相应的补偿,来确保取缔网箱养鱼工作的顺利完成。”这名负责人说。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根据《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丹江口水库应属于一级保护水源地,不得存在养鱼等行为,这些网箱养殖产业应属于取缔范围。


    但网箱养鱼一直是库区失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也是目前唯一的生活来源,关系到几万个家庭的生活。如何让这些失地农民上岸后有一份保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  土地石漠化


    南阳市境内有石漠化土地300多万亩,极易引起干旱和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更差,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带来一定的隐患


    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周围,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变化,存在着大面积石漠化的山体和土地,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将会直接影响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


    据当地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南阳市境内石漠化土地有300多万亩,其中淅川县石漠化土地有200多万亩,分布于丹江口库区和丹江河、鹳河等流域,涉及荆关、老城等14个乡镇。


    土地石漠化,意味着土地退化、土壤少、贮水能力差、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恶性循环。因为石漠化问题突出,淅川县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220万吨。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导致淅川土层变得更加贫瘠,水源涵养能力更差。


    记者在淅川县看到,大面积石漠化的山体变得光秃秃的,仅有的少量植物长势惨淡,有些已经干枯死去。防护围栏也是破烂不堪,很多防护网都已经不见了踪影,山间羊群还在啃食秃山上不多的植被。记者拿起一块石头,轻轻一捏就碎了。


    淅川县境内的200多万亩石漠化土地中,大部分为一类石漠化土地,治理成本高,对环境影响大。据淅川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淅川县已经向国家申请了19亿元左右的项目资金,来配合石漠化治理、恢复生态环境,目前正在招标。但要根治石漠化,单靠淅川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有国家大力支持。

 

    除了淅川县之外,与之相邻的西峡县目前也有60万亩的石漠化土地,也面临着水土流失情况,对丹江口水库水质也带来一定的隐患。


    记者了解到,针对石漠化问题,南阳市政府去年已向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了汇报,目前国家还没有把南阳列入石漠化治理实验区。据估算,一亩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成本高达5000元~6000元。


    在石漠化土地上,即便是种植了树苗,存活率依然很低,需要大量的人力维护、定期浇水,来确保树苗的根部能够进入土层内。土地石漠化后营养成分匮乏,很容易死苗,补缺树苗和维护的成本也较高,对地方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鹳河、淇河变成污水渠


    鹳河、淇河沿岸生活污水直排现象严重,加上农耕施肥和畜牧养殖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对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影响不容小视


    鹳河、淇河是贯穿西峡县境内的两条河流,途径淅川县流入丹江口水库。这两条河流的支流分布广,两岸多为村庄和城区,很多生活污水没有配套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排现象依然严重。加上农耕施肥和畜牧养殖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对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影响不容小视。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国家实施了“一河一策”治理项目,目的是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标。鹳河、淇河也被纳入了“一河一策”治理项目中。


    作为鹳河的重要支流,流经淅川县城的淅河、铁庙河、娃鱼河、内河、彪池河等5条河流没有被纳入“一河一策”治理项目。从实际情况看,这5条河流辐射人口达30多万,存在污染源众多、管控难、涉及区域广等特点。加上城区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有限,使得污染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记者从淅川县政府获悉,虽然淅川近几年也做了大量的治理工作,由于受困于资金财力有限,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粪便、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根据近几年的水质监测数据情况,丹江口水库库区总磷、总氮浓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总磷浓度由2006年的0.005mg/l上升到2012年的0.02mg/l,7年内增幅300%;总氮浓度由2006年的0.621mg/l上升至2012年的1.55mg/l,已经超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造成总磷总氮浓度增长过快的原因有农村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


    据调查发现,南阳丹江口库区汇水区内每年生活垃圾生产量为32.7万吨,区域内生猪存栏量约19万头,禽类养殖约508万只,牛存栏1.2万头,羊存栏5.8万头,全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约48万吨。区域内6.74万公顷耕地年化肥使用量为14.1万吨,农药年使用量约为0.1吨。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库区水质安全最大的威胁,也是造成鹳河、淇河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主要因素。


    据了解,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中,并没有将环库区产生的大量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污染治理纳入在内,而这些污染源又是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的直接因素。


    南阳市副市长和学民表示,目前应着力实现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域及干渠沿线一、二级保护区内农村污水的处置,并通过垃圾粪便资源化处理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化取代等措施,来逐步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此外还要提高县城污水管网收集率及污水处理能力,要在主要河流入口和排污口下游争取湿地建设项目,来强化河道生态功能和水体自净能力。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