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温州商城和温州商会走向全国,遍及全球,取得了温州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
然而,低小散的产业特征和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口的流入集聚,使部分河流俨然成为垃圾河、黑臭河。
此事引起了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有效解决全市平原河网突出环境问题,2 月底,温州市政府擂响全市“黑臭河、垃圾河”专项整治战鼓,一场以治水为突破口的大仗在温州拉开帷幕。
周洛嫣
提起浙江省温州市,可谓无人不晓,无人不知。改革开放之初,果敢有为的温州人,通过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发展路子。30 年来,温州商城和温州商会走向全国,遍及全球,取得了温州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
然而,低小散的产业特征和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口的流入集聚,使得温州部分区域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部分河流俨然成为垃圾河、黑臭河。
垃圾河、黑臭河的问题,引起了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有效解决全市平原河网突出环境问题,2月底,温州市政府擂响全市“黑臭河、垃圾河”专项整治战鼓,一场以治水为突破口的大仗在温州拉开帷幕。
治水,温州永远是进行时。
其实,治水这一仗在温州早已打响。
温瑞塘河,是温州市的母亲河。它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整个流域面积达740 平方公里。
由于生活、工业、农业等污水长期大量直排入河,河道水质日益恶化,河床淤积抬高。2000 年监测显示,温瑞塘河水质Ⅴ 类及劣于Ⅴ 类河段占85.0%,许多河段水体发黑、发臭,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沿河百姓要求治理温瑞塘河的呼声高涨,为此,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在2000 年即作出《关于治理温瑞塘河的决议》,开始了对塘河10 余年不懈的综合整治。
全市472 条垃圾河全面督察拍照入档
今年1 月21 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人口资源和环境综合整治大会上发出动员令:在全市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城市形象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随即又下发了《关于开展黑臭河、垃圾河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全面启动全市“黑臭河、垃圾河”专项整治行动。
很快,市、县、乡、村四级力量全被调动起来,对全市域平原河网1.4 万多条河道进行拉网式排查。温州市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梳理掌握全市黑臭河、垃圾河基本情况,列出684 条黑臭河垃圾河予以限期治理。
针对每条河的污染源及污染程度,各地制定“一河一策”式的整治方案和计划,落实“河长”制,明确整治目标、措施和责任人,建立完善的黑臭河、垃圾河信息库,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
为推进整治,温州市对黑臭河、垃圾河实行市、县、乡镇(街道)分级挂牌督办制,市级挂牌河道43 条,县级挂牌河道89 条,其余河道为乡镇(街道)挂牌。以边查边治的形式,全市广泛组织和动员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等各种力量投入垃圾河的清理。在获得阶段性成效之时,市生态办借势借力进一步开展垃圾河整治清理集中督察行动,对全市域472 条垃圾河(包括黑臭垃圾河)全面督察拍照入档,督促当地政府清理遗留疤点。
战鼓急,成效显。截至6 月底,全市河道整治共清理垃圾约75.49 万吨、淤泥约169.09 万方、拆除违章乱搭建筑5453处约155.3 万平方米,河边绿化面积约176.8 万平方米,实施河道保洁长度达4238.6 公里,河道清洁度和两岸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温州全市正根据一河一策、对症下药的要求,着力推进黑臭治理,力争年底前完成整治任务。为了保障整治成效的延续性,温州市在整治的基础上优化生态体系,进一步加大滨水公园建设力度。目前,119 个滨水公园已全部完工,300 个滨水小游园已开工40 个,不久的将来,温州市民便可以切身感受到河道综合整治的实际成效,重现“ 江南水乡”美景指日可待。
抓好塘河31 条市级挂牌支流黑臭河道治理
塘河的综合整治,仍在按计划推进中。
按照“三游五要”(岸上可游人、河上可游船、水里可游泳以及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路通)的目标,温州市环保局(塘河整治办)积极督促推进塘河综合整治,今年重点督促各地按照污水处理整治大会战的要求,推进剩余29 个沿河片区的截污纳管,确定了年内10 个沿河片区完成管网整治任务,10 个沿河片区开工建设并完成50%以上任务量,9 个沿河片区完成前期工作的目标,实行一月一督察一通报。
着力抓好塘河31 条市级挂牌支流黑臭河道治理,共安排截污纳管、清淤、生态修复等治理项目共57 个。督促推进拆违绿化、城中村改造、清障清淤等工程。温州市环保局还持续强化水质变化评估预警工作,对塘河水质状况进行量化考评,对各区(市、功能区)塘河水质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实施限期整改项目跟踪督察机制。
经多年努力,温瑞塘河水质总体稳定并继续保持水中各类污染物下降趋势:高锰酸盐指数继续稳定在Ⅲ类水水平,总磷浓度持续下降,接近Ⅴ类水的标准,中心城区绝大部分河道黑臭现象得到消除,水体感观度和清洁度明显好转。今年1~6 月,与去年同期比较,氨氮下降11.3% ,总磷下降11.4% ,高锰酸盐指数稳定在Ⅲ类水的水平且下降1.1%。
组建护水行动团,企业负责人任河段长
从网民的呼吁政府治水,到环保部门、民间组织合力治水,短短几个月内,温州治水建立了一整套公众参与的新体系。
治水是公众的呼声,也是环保部门的目标。为了这共同的诉求,温州环保局主动向民间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发出邀请,联合温州绿色水网环保组织等民间环保力量共同组建“护水行动团”,公开向社会招募环保志愿者。
“护水行动团”的队员们在经过环保培训后,对挂牌督办治理的黑臭河,流经街道、社区的河道水质变化,采用照片、文字、采样监测的形式进行跟踪记录,督促河道治理,监督片区污水排放,并宣传环保科普知识。环保部门向团队内志愿者提供技术和业务的常态支持,并邀请志愿者以监督者身份全程参与环境执法、生态创建、行政处罚、污染整治、项目评审和验收等活动。对于志愿者采集的河道治理进展和监督数据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和社区公告栏及时向公众公开。
不仅是民间环保团体,企业也开始主动分担社会环保责任。温州环保局积极做好企业宣传,引导企业自主包干治水护水,鼓励企业由企业负责人义务担任“河段长”,包干具体河道及沿线道路保洁工作,相关人员和费用由企业自行解决。
这个倡议得到众多温州企业家的支持。永嘉教玩具龙头企业—— 奇特乐集团董事长章金飞主动向镇政府请缨,包干露礁桥至镇政府约5 公里河道及沿线道路的保洁工作。章金飞表示,企业周边环境是影响企业形象的关键因素,保护环境就是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对企业自身发展而言,同样是双赢的。
温州市环保局还充分发挥温州市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等社会团体网站作用,打造政群良性互动平台,对网络投诉、举报进行重点关注。绿色水网中心等网站负责对网上反映的污染信息立即开展现场核查,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将调查所得的图片、污染源情况等资料,以书面报告形式递交环保部门,并跟踪后续处理情况。处理完毕后,由绿色水网中心等网站将处理结果信息及时反馈给举报人,并向公众发布。
为改变沿河村民向河道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温州市环保局以村民自治联防为主抓手,帮助指导村两委制定符合各村实际的村规民约。《村约》由各村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重点针对在垃圾收集点以外,特别是向河道倾倒垃圾等行为作出处罚规定。对违反《村约》、不落实处理整治措施的,村两委还可给予停办村级有关一切手续的处罚。同时,深化网格化建设,公布片区监督举报电话,实施有奖举报,鼓励村民互相监督,一举解决这一老大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