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死灰为何总是复燃?
2013-06-26 09:26:5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452次 评论:0
徐琦


  在印尼一些干旱地区流行一种残酷的祈雨方式。村民们将棕榈叶的筋捻到一起做成绳子,互相鞭笞5下,伴随着音乐和鼓声,鞭笞导致流血,被视为祈雨恳求获得恩准的标志。


  这样带着野性的祈雨仪式,只有在极度缺雨的时候才会举行。而现在遭受新加坡、马来西亚强烈抱怨的印尼,大概绝不会吝于举办一场隆重的祈雨大会。


  6月砍倒树木,8月开始放火烧荒,10月雨季到来的时候大火自然熄灭。这样周而复始的靠天治霾,已经让印尼的邻国们再也耐不住性子。

  从烧火开荒,到祈雨灭火,印尼政府无法改变原始传统的农耕方式,正如其难以阻挡“烧芭”的浓烟飘向别国。经过几个月的烟熏火燎,火终将熄灭,但明年还会再烧起来。对于以蓝天白云为主要卖点的新马泰金字招牌来说,这不啻于一次毁灭性打击。夏季暑期本是旅游旺季,但有这么一把火,恐怕难以令人心向往之。


  其实,这样大规模的烟霾,印尼本国也是最主要的受害者。但是尽管印尼国内从上到下对“烧芭”的危害同样深恶痛绝,早就颁发了“禁烧令”,并严惩相关责任人,但无论怎么努力,今年印尼的火还是来了,甚至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可以想象,等今年的祈雨大会结束、火完全被浇灭,可能又会有人因为“烧芭”而引咎辞职,也许十几个当地农民会被法办。不过,明年情况又会有什么改变呢?


  环境保护,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这一点,在印尼“烧芭事件”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如果不能解决印尼当地农民的生计问题,新、马等邻近国家不能与印尼建立牢固的利益同盟,并通过互通信息、设立基金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理念、技术、设备升级,那么,仅仅依靠长官意志的高压、法律法规的强硬,恐怕在劝阻农民“烧芭”问题上难有建树,别说一个3年,恐怕再多几个3年,也是无可奈何。


  火灭了,只是个时间问题;怎么让火不再烧起来,才是东南亚各国该凑一起好好商量的大事。


  ■相关链接


  什么是烧芭?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尼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出现大面积林火。除了天气干旱引发林火之外,农民或种植园公司为辟地“烧芭”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烧芭”是印尼悠久的传统农耕方式的一部分,在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放一把火烧成空地,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山民们便在那里耕作收获。几年后,田薄地衰,山民便弃之不顾,转而另辟新地,“烧芭”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据悉,印尼每年的“烧芭”活动都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7~1998年。当时,几乎导致整个区域烟雾弥漫,旅客纷纷躲避,医药费用升高,总经济损失近90亿美元。


  为了制止一年一度的“烧芭”,印尼中央政府每年都会做出各种努力。譬如政府明文规定禁止烧荒,颁布了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各地政府学习讨论。政府收回了一些林业公司的许可证,对烧荒肇事者予以逮捕并严惩。农业部对那些通过别的方式清理森林获取田地的人给予帮助,包括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帮助。同时,相关部长也多次遭到总统斥责,要他们立即扑灭林火。


  然而,多年以来,印尼政府仍然未能走出烧火、调查、严惩、等待老天爷救火的所谓“应急方案”。火患发生时,他们会及时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火情及各种措施,而印尼政府的发言总是千篇一律:“我们已经尽力了,已经举行了祈雨法会,一切努力都做了,如今我们只希望雨季快点降临,早日控制火势,让烟雾消散。”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