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琦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红绿灯下是一个最直观的窗口。一个社会对环保的真实态度,能否守住生态红线是最直接的考验。
什么是生态红线?如何划定红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按主体功能区划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就该是重点保护的,而具体到某个特定地方,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区域,也应该划定红线。
以好山好水闻名遐迩的千岛湖,再次因在湖边建设高尔夫球场、别墅、酒店等被媒体曝光。无序开发的后果,直接反映在水质的变化上。公开数据显示,在1998年和2004年,千岛湖出现不同程度的蓝藻现象。曾一直保持Ⅰ类水质的千岛湖,在靠近居住区的城中湖地段,已退化成了Ⅱ类水质。
除了千岛湖,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抚仙湖近日也被媒体披露,湖区红线已被房地产开发商撕开,湖体被多个豪华别墅和高尔夫球场项目“包抄”,水土流失严重。
千岛湖和抚仙湖都是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区和自然风景区,其生态价值不言而喻,生态红线明明白白就在那里,可是仍然有人不断去突破,不断去践踏,使得“红线”的意义大打折扣。
分析其中原因,不少地方政府和行人闯红灯是差不多的心理:一是从众心理:别人开发我也开发;二是法不责众心理:那么多人都在开发,看来国家也没办法,难道建好的项目还能都拆掉不成?三是侥幸心理:就上这么几个项目不一定就影响水质吧?四是不耐烦心理:我们地方要大力发展经济,怎可让这区区红线给阻拦了?正因为有这些心理作祟,老老实实严守红线的人反而成了“另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还成为落伍者。
路口红灯应该是红线吧?过去是说服教育,但照样有不少人硬闯。而自从改为罚款以后,闯红灯的就明显减少了。同样,能不能守得住生态红线,关键是看处罚是不是足以震慑违法者,执法的板子是不是能真正落到违法者的身上。现在的有些红线,动不动就破了,甚至饮用水源地都敢建化工厂,湿地都可以盖别墅。罚那点钱,无关痛痒,管不了什么事。而这种红线,只能是形同虚设。
对于生态红线,如何做到不守不行?关键还是要追究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这意味着,一旦发生环境问题,不仅只是调查问题本身,就事论事,还要将问责延伸至决策阶段,问到根子上。这样问责的强度,不应以官员职位的变化而弱化,更不应以时间的推移而不了了之。只有坚决落实环保责任终身追究制,保护的效果才能水到渠成。
当然,严守生态红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制度设计。比如对尚未遭受严重破坏的大江大河水系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三江源、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域进行针对性保护,然而这些区域有没有经济发展的要求呢?当然有,而且相当迫切。那么应该如何压抑当地大干快上的冲动?一是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给这些地区输血。二是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让这些地区具备一定造血能力。三是改变干部考核唯GDP的现状,按主体功能区划推行分区差异化考核。生态环境改善与政绩挂钩,也可与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挂钩,以此进一步激发地方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守住生态红线靠什么?一方面要靠红线本身的震慑力,让它像高压线一样令人不敢碰;另一方面也要靠制度设计的智慧,让越来越多的人主观上就觉得没必要触碰红线。前者应为近景目标,后者当为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