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摒弃的东西,比如穷奢极欲等却在这里大行其道。我国现在提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应该包括环境文化。但是应该看到,相对于技术,制度、观念的创新更不容易,文化建设需要更长的过程。从实践来看,虽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建设环境文化,但是还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体系。
记者:不丹并不是很富有的国家,却拥有美丽的生存环境,更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您认为,在不丹,环境文化处于何种状态?
肖巍:不丹最吸引眼球的是他们的幸福观,是对幸福的独特理解。他们不但提出了一个“国民幸福总值”(GNH),还有一个“全民幸福计划”。他们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但向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和住房供给制,而且为了保护环境,严格限制入境观光人数。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环境文化已经成为其主流文化。
记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大国,奢侈品文化似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这是否与我们宣传的环境文化背道而驰?一方面要鼓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一方面又希望能尽可能节约能源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这是否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肖巍:奢侈品文化追求的是以高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往往与高消耗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不断生产出来的商品必须有足够大的消费群体来实现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繁荣就是不断创造需求、促进消费。伴随着我国的开放,原来我们不熟悉的广告、促销、信贷、分期付款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家庭汽车、电子产品、方便用品也助长了奢侈、攀比和用过即扔的消费时尚。
奢侈品文化还有一个令人不安的特点,就是它的不可逆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者不断被引诱去进行更多、更高档、更标新立异的消费。消费得越多,胃口就越大,越变本加厉地向自然索取和排放,这样的消费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愈演愈烈的透支,但地球只有一个,它不可能无限透支下去。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鼓励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抵制奢侈消费和透支消费。这也是环境文化的一个命题。人既是环境的消费者,又是环境的生产者。人力既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具破坏性的力量。它可以提高自然的质量,促进环境良性循环,也可以破坏自然的平衡,引起环境的严重退化。这一切完全取决于人自己。正如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所说:“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的挑战,不是征服外部自然,月球,和外层空间,而是发展能够负责任地使用现成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生活的能力,以及培养和保护这种能力的社会制度。”人必须以征服者的姿态,遏制惟利是图的扩张主义、享乐主义,大力补救对环境已经造成的危害。
点击四
焦点关注 实现环境文化繁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思路 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记者:在现在的国情和环境形势下,实现环境文化繁荣有何必要性和紧迫性?
肖巍:一是有利于大力推动环保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持续推进污染减排工作,不断加大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国家上百年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这几十年集中出现了。经济规模高度扩张,资源瓶颈日益显现,各种灾害和事故频繁发生。环境保护事业除了强化污染治理之外,还需要通过制度保障、社会舆论、伦理规范等共同构成良好的社会机制来推进。因此,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要借环境文化一臂之力。环保事业做得好不好,也取决于环境文化的水平和繁荣程度。
二是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之后,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保八”成功,赢得国际社会赞扬。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是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国民财富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90%以上,文化软实力、影响力还较弱。据介绍,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推进环境文化繁荣,促进环境文化产业形成与发展,是增强我国软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是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水平。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客观发展规律。研究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精神文明水平也需要相应地提高,以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文化需要。环境文化作为宣扬人与自然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的一种文化形态,更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点击五
焦点关注 推动环境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具体途径
关键思路 强化政策制定,加强环境教育,发展环境媒体
记者:推动环境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肖巍:一是强化政策制定。政府应有为公众谋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使命感,更加积极地制定好的环境政策和环境制度,在宏观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微观上努力修补市场可能出现的失灵现象。同时,制订一个更全面更可行的计划来调查和监督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并及时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还要制定一些激励政策,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二是加强环境宣教。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对全民进行环境教育。比如,在每年“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开展集中宣传教育,让公众树立绿色环境伦理观。
三是发展环境媒体。环境媒体是环境文化的主要载体,要发展环境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环境媒体。我国的媒体业虽然目前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但是专业的环境媒体并不多。因此,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环境报刊的转企改制工作。通过环境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环境文化产业闯荡市场的实力与能力,激发环境文化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