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事业单位,不能收门票费。”徐连友锲而不舍地努力,终于得到了批准:可以收取入区管理费。这是长白山有史以来的第一张“门票”——每人入山管理费2角钱。靠着卖“门票”,景区当年收入了1900元。
有了门票,就应该有山门,不能再靠压木杆管理游人的进出。徐连友带领职工,模仿画报绘制山门设计图,自筹资金,建起了长白山第一个大门——北坡山门。
1988年11月,吉林省人大通过了《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从此长白山生态旅游有法可依。1990年,长白山保护局成立了旅游管理部门。徐连友任旅游局局长,兼任白山保护管理站站长。他提出:旅游开发必须服从于保护、立足于保护,把观光、科普、趣味、探奇融为一体,提高游客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形成旅游促进保护,保护推动旅游的良性循环。
借脑生财、借鸡下蛋。徐连友请来澳大利亚专家,借鉴其资源开发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评估、科学论证景点的开发利弊,分期适度地开发。带着骨子里的生态理念,徐连友联系国外一财团捐款43万元,建起了长白山西坡山门;铺设了长白山天池登山长廊、小天池步行道、地下木制栈道;开发了温泉、瀑布、高山花园、高山湿地、岳桦双瀑等景观。
而对于开发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长白山鸭绿江大峡谷和北坡溶洞,保护区至今没有开发。
截至2005年,徐连友累计引进资金1亿多元,争取到国家投资350万元。生态旅游每年可为保护事业提供资金上千万元。白山管理站保护、科研、多种经营三足鼎立,在全国保护战线列首位。长白山生态旅从探索开发到规模经营,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游客人数由最初每年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万人;他亲手组建的旅游车队由开始的一台车,发展成为500多辆车的长白山交通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长白山的个体工商户,从十几家,发展到上万家,从事旅游业的达3万多人,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他是长白山立体开发的践行者。徐连友和他的团队将长白山池南区打造成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2005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成立,设立了池南、池北、池西3个经济管理区,其中池南区肩负保护开发长白山南景区生态旅游、冷资源开发、漫江旅游服务基地建设的三大重任。
池南区位于漫江镇,是离管委会最远、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每天上下班,单程行车就要100多公里,而且山路崎岖。而此时,池南区没有一间办公室,没有一部固定电话,管委会决定由徐连友担任池南区委书记。一些亲属和朋友知道后,都劝他:“别去了,50多岁的人,经不起折腾了。”
可他却坚定地说:“人活着总该干点有意义的事,何况我还是长白山养大的孩子。”
面沧海者存跨越之想,仰苍穹者有飞天之志。53岁的徐连友热血再次沸腾了,他深刻地意识到,这次挑战极其艰辛,但这是一次新的创业机会,这将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崭新舞台。他说服了家人,做通了老母亲的思想工作,带着亲人的重托、组织的信任,毅然地接过了这一重任。
2006年3月,徐连友带领3名同事走马上任池南区区委书记。由于没有办公室,徐连友便在松江河镇的一间破旧的二层小楼中临时办公。长白山的冬季,办公室里的温度不到11摄氏度,为了方便商议池南区建设规划,当时区里唯一的一辆车也成了徐连友的移动办公室。也正是在这里,他们确定了漫江区域建设发展、池南区域建世界级滑雪场、池南景区规划建设等一系列规划方案。
在考察滑雪场建设的过程中,徐连友发现,待开发建设的漫江区域内,一些村民的住宅非常简陋,遇到大风天,一些简易窝棚,时常被风刮走。为了让村民有个安稳的家,徐连友提出,开发建设前,先进行棚户区改造。2006年8月,棚户区改造工程在池南区所有工程中率先动工。到目前为止,已有140户村民住进了新房。
棚户区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后,2006年11月,徐连友和他的同事才开始设计和兴建办公楼。行政区要建在旅游区外。由于没有平整的地块,只能选择在一座荒山上建楼,而前提是要搬走4万立方米的土石。徐连友每天都奔走在工地上,亲自监督,连续干了3个多月,一座占地3900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楼拔地而起。如今,新组建的7个局(办),47名干部职工在此办公。
长白山南坡顶级的生态资源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徐连友带领一班人马,走遍了辖区的沟沟岔岔,山山水水,紧紧围绕3大任务,认真调研,科学谋划,确立了“用漫江水建长白山的水乡,将长白山池南区打造成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发展思路:开发望天鹅国际滑雪场,建设跻身世界前10位的滑雪场,为我国申办冬奥会提供场地;开发冷资源还可以解决冬季半年闲的问题,带动交通、餐饮业,增强开放的活力。
在确定目标后,池南区的生态发展之路很快进入了操作阶段——漫江回填造地,建江心岛;请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设计公司为滑雪场选址。这期间,徐连友先后带领工作人员20余次徒步上山巡查,有时甚至就住在山上。
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回忆说:“有一次,跟随建设工人住在帐篷内,没有想到当天夜里的大风将帐篷掀翻了。再加上下雨,我们只能抱着大树站着,一直等到天亮。”对于这些,徐连友并没有在意,他轻描淡写地说:“创业初期,很多事都是想到了就去做。”
目前,跨越望天鹅、草平山、四等房子山、天目山的国际滑雪场项目已经进入了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
池南区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是徐连友上任后的主要任务。蜿蜒的盘山路、2400平方米的停车场、900平方米的观景台等在规划初期是如此的遥不可及。没有路,建设用料只能靠人工运送,有时甚至还要徐连友亲力亲为。在生态保护方面,仅一年就投入了200多万元,山门附近的新种树木达1000余棵。
2008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的长白山池南景区山门被徐连友称为“我最得意的‘杰作’”。这座跨度达到88.6米的山门如今已经堪称亚洲之最,而它宏伟的背后却蕴含着徐连友艰辛的历程。
带着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2007年7月,徐连友与开发区同事开始通过网络渠道征集山门设计方案。7个月后,他们从136幅作品中挑选了最终的方案。2007年8月,山门动工,11个月后,在未砍伐一棵树的前提下,山门完全与周围环境融合,与朝鲜仅一江之隔。
如今,这座山门是长白山整个景区的一项标志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长白山生态旅游的形象,并已经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长白山保护开发的经典之作。
南景区旅游的启动,增加了长白山生态游的亮点,而徐连友的梦想,还在长白山的山水世界里继续践行着……
采访札记
为山而为,无怨无悔
张黎
眼前放着一杯水。这是真正源自洌洌山泉的水,含着山的赤诚,流着泉的激情,映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