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与把握客观世界一般本质与必然联系,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规范自身的能力。人类理性的主导形态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并具有现实的历史性。支撑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理性形态主要是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但二者均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尽显其不足。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当下,生态理性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生态理性是对经济理性自私性的克服
经济理性由近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它的基本逻辑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基本立场是人类中心主义,视利己主义为理所当然。经济理性的大行其道,为市场经济的勃兴和工业文明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得19世纪人类创造的财富比以往创造财富的总和还多。但是建立在经济理性之上的发展模式,不惜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因而导致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并且容易使人在追求物质欲望的过程中迷失自身的本性,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生态理性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克服经济理性自私性的弊端。生态理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它把生态系统视为母系统,把经济系统视为从属于母系统下的子系统,视大自然为万物之母,也是人类之母。它既强调人和人的整体性,又强调人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生态理性的整体性思维为根基,可以超越经济理性的自私和偏狭,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和行为模式。
生态理性是对科技理性狂妄性的制约
科技理性是伴随着文艺复兴的脚步而逐渐兴起的。近代以来随着机械论自然观的确立,人类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管理者,高扬科技理性的大旗,不断探索自然秘密、开发自然资源、改造自然面貌,在解放人类劳动、改善人类生活、推进工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科技理性的过分张扬,同样导致了对自然敬畏感的消失,使得人们在自然面前缺乏必要的节制,为所欲为,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耗竭和人类生存的困境。科技理性在自然面前的过度狂妄,已将自己的局限性暴露无疑。
生态理性提倡的限度性生存观可以为科技
理性的狂妄敷上一贴清凉剂。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元问题之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来看,人类的生存与原初的生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性,任何文明存在的前提是保持一个恰当的"生态度"。即承认自然所提供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度的,人类的生存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人类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改造、利用自然,节俭使用物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
只有倡导生态理性的限度性生存观,才能约束科技理性在自然面前无限度操纵和控制的狂妄,合理恢复自然的神秘性,尊重自然规律,促进自然的自我修复,使人类逐步摆脱目前的生态困境。
生态理性是对道德理性的种际扩展
道德理性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中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相关争论不绝于耳。它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道德理性是指道德主体分析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推理,确立自己行为准则的理性能力,其成果最终积淀为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传统的道德理性追求个体自身心灵的秩序和个体之间社会的秩序,注重维持人类生活的合理秩序。在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道德理性的思考范围也不得不进一步延展。
生态理性是道德理性的进一步扩展,是人类从生态伦理学意义上选择行为模式的理性。它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扩展了传统伦理学的范围,以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合理秩序为目的,将道德理性中的人际关怀扩展到种际领域。在人类利益与生物利益相冲突时,以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的有序为标准,注重维护自然的自组织功能,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加以关怀。用自觉的生态意识来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以维护全人类共同的利益。
道德理性的生态扩展,彰显了生态理性的基本立场: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物与人类之间是平等的生命体,一切生命物和非生命物都有自己不可侵害的生存权,人与万物共存共立于宇宙天地。这一扩展有利于人类将关怀的目光眷注于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实现对自然生态的爱护和维持,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理性是公平正义的代际延伸
公平正义既是伦理学的传统论域,又是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核心论题,是社会群体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协调人类利益关系的基本前提。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之一,是人类社会制度渐趋完善的不竭动力。在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中,人类社会在实现代内公平方面做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若干具有实质性突破的思想性成果和制度性建树,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然而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在自然资源几近枯竭的情形下,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后代子孙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可能性问题,代际公平的问题逐渐被提上议程。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理念已成为生态理性的原则之一,它要求人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可能的需求,尽可能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生态理性作为一种尚在形成中的新哲学理念,其基本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人类统摄自然向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转化,从追求单一的经济利益向追求经济、生态、精神等多重目标转变,从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关心物种之间的和谐,从关注代内发展权力和机会的公平向注重代际公平的维度延伸。生态理性的建立和张扬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始源之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助力。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中央编译局博士后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