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亚
春节期间,权威媒体报道,今年北京市燃放烟花爆竹的总量比往年大体上少了四成。不仅北京如此,笔者所在的省会城市,今年市民燃放的烟花爆竹似乎也比往年少了许多。
这一现象无疑说明,广大群众在深受雾霾污染之害后,在恋及传统习俗与追求健康环境孰轻孰重的问题上,已经逐渐趋于理性并作出了明智的选择,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何以如此?我以为,这与前段时间媒体和各级政府就大气污染成因及燃放烟花爆竹危害所做的宣传引导是分不开的。虽然除夕之夜因燃放鞭炮导致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PM2.5浓度超标,但少了近四成的燃放量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缓解了大气污染。
春节是烟花爆竹燃放的高峰期,许多人节前大有“只怕妖雾又重来”的担心和忧虑。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痛定思痛,除了采取一些行政应急措施之外,还通过媒体,切实加大了大气污染防治宣传引导的力度,并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对雾霾成因及严重危害进行科普讲解,许多城市还向市民发出了过年期间少放或者不放鞭炮的倡议。
事实证明,舆论引导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前少数专业人员才说得清、道得明的霾,现在几乎已经成了普通百姓热议的话题。其实不仅仅是议论,许多普通家庭已经付诸实践,把过年期间购买鞭炮的数量减少到了最低,有的干脆不买,以电子鞭炮取而代之。
眼下,年已过去,烟花爆竹的烟尘已经散尽。但这件事留给我们的思考恐怕还应继续。它启示我们,环境保护事业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而公众能否自觉参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宣传引导工作做得如何。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三份不友好的报纸比1000把刺刀更可怕。”足见舆论宣传引导的作用。
其实,这些年来,在禁止烟花爆竹燃放的问题上,国内不少城市都曾有过从放到禁、又从禁到放的经历。实践已经证明,禁放单纯依赖行政手段恐怕不一定完全靠谱,还需要把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只要把道理讲清了,把危害讲透了,群众是会积极响应政府的倡议和号召的,因为谁也不会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这次在节日烟花爆竹放与不放的问题上,各地政府并没有搞强制,而仍有许多老百姓自觉少放或不放鞭炮,积极投身呵护蓝天白云的实际行动之中,令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风。
当然,要彻底改变一些有悖于现代文明的传统文化习俗也并非易事,它需要一个长期而又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环境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上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不能有短期行为,更不能“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