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卫星
也许能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城市的扩张速度。
在北京,1994年,家具城最早在西三环出现,到如今,一大批品牌家居卖场已经选择五环甚至五环以外扎根。
短短二十载,家居卖场由三环扩展到五环,北京的城区面积也扩大了近5倍,某种程度上,不断崛起的新增住房推动了城市的扩张。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加速了对土地的迫切需求,等不及土地稍作喘息,就又被插上钢筋水泥。在人们喜迎乔迁之时,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土地有病。
早期有媒体报道,随着主城区土地供应的日趋紧张,某地许多老工业企业因污染扰民不得不相继搬迁至城市远郊。然而在十多年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那些曾经的"郊区"变成了居住区,已搬迁企业又置身城区开始面临"二次搬迁"的抉择。
2004年,北京地铁宋家庄站3名工人在从事挖掘作业时被刺鼻的气味"毒倒"。后经调查发现,施工地点过去曾是农药厂,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尽管已搬离多年,但仍有部分有毒有害物质遗留在地下。污染场地修复由此进入公众视线。
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1/10耕地受污染,土壤修复备受关注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上,众多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一同问诊土壤修复难题,把脉行业未来发展。
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中国环境修复网执行主编高胜达颇有感触,"2008年底张罗第一届环境修复论坛时,到会者区区几十人。而3年以后,来参加的有三百多人。"他表示,土壤修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6年7月,国家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启动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据了解,目前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土壤污染状况总体形势并不乐观。
据不完全调查,截至上世纪末,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土壤修复为何刚刚兴起?
中国还在投石问路,比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
严峻的形势却遭遇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整体"晚熟"的现状。
据世界银行2010年9月发布的《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报告中称,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污染土地的预防、控制以及污染土地修复都还需要很大程度的完善与提高。
"成为产业发展也才是近几年的事情。"北京建工集团总经理戴彬彬向记者表示,由于土壤污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而且过去在土壤污染物的识别和监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使得土地污染问题在过去关注较少。中国土壤修复市场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和市场培育期。
戴彬彬将自己的团队比作是"棕色土壤开发商",他介绍,隶属于北京建工集团环保业务板块的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环境修复的公司,自2007年成立开始相继承担了多项土壤修复工程项目,占全国同类修复工程项目的80%。
据了解,发达国家开展土壤修复早于中国几十年。在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方面,国外已经开发多种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技术,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土壤修复产业就占到本国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30%~50%。
要警惕行业滥竽充数的问题
修复还很粗放,有关标准制定、政策支持都还需要一定时间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蛋糕,是否会引发行业混战?"我国土壤修复业虽然还很年轻,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试水,今后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但戴彬彬同时指出,目前行业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一些企业认为"做环保行业赚钱很容易,但离把环保作为一项事业去做还有很大距离。"
"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修复是粗放式的,因为我们门槛很低,有一个铲车差不多就能做下去,这对我们未来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利。"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地下水与土壤环境教研所教授李广贺尖锐批评,"目前国内的修复工程很少有超过两年的,大体是差不多半年就修复好了,整个修复工程是不是规范合理?"他认为,市场行为不规范,市场拓展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制约,从而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而相应机制和体制的建立,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重点。
在此次环境修复论坛上,包括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华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生态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环循(北京)环境技术中心、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环境修复网等在内的企业和机构宣布成立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
戴彬彬说,现在行业处在群雄摸路阶段。"企业实践在先,而有关标准制定、政策支持都还需要一定时间。"他认为,联盟的建立旨在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对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推进相关法规标准的制定完善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是否有法可依?
地方有探索,国家层面基本空白
在地方层面上,一些省市或者市级政府,如上海、北京、重庆、武汉、沈阳和浙江其实已经在污染场地修复方面采取行动。例如,针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展场馆,上海市发布了相关土壤清理标准,这是中国首次出台此类标准。2007年,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场地环境评价导则》和《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搬迁后原址土壤环境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浙江省环保厅正在制定《土地污染防治与修复管理框架》,目前正在开展风险评估体系和修复技术示范项目。
"在地方上是有一些探索,但在中央层面,关于土壤污染修复基本上无法可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副所长胡静透露,虽然原国家环保总局(现环境保护部)在2004年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但其并非强制性法规,在可操作性方面也不够具体。
2008年,环境保护部提出了到2015年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出台一批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土壤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
"现在要求抓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到底重在防还是治?我认为是以事后的治理为主。因为在预防阶段,《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立法相对来说已比较健全。"胡静说,目前就缺乏一个单独将土壤环境作为独立环境要素实施综合保护的立法,而这样一个立法以治为主更加合适。 怎样才算治理达标?
新形势下,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仍欠缺
那么,土壤治理后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胡静告诉记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