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看不见的地下裂缝有多大?
2012-03-07 10:22:59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1210次 评论:0
曹俊


  上升的经济和下沉的地面,是我国众多城市的两个标签。然而,在上升的经济中下沉的何止是地面?


  下沉的地面下,是不堪负重的地下水。禁采、封井、引水、回灌,各地纷纷推出举措。可是,超采地下水说停就能停么?


  禁采地下水,是不是意味着不需要开采,是不是意味着用水量的减少?不是。禁采等措施只是行政命令,对水的需求是刚性的,并不会因为禁采这一要求而降低。那这些需水量怎么解决?显而易见,转向地表水。然而,地表水不曾增多,地表水的压力转向何方?在地球上,水圈是一个系统,地下水水位下降并不仅意味着地下水的危机,更意味着整个水资源系统的不堪负重。地表水开采量增加之后,地下水量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影响,整个水资源系统依然难以摆脱困局。从某种程度上说,仅仅要求禁采地下水,将目光转向地表水,这种做法难免有自欺欺人之嫌。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仅仅依靠禁采并不能遏制住地下水下降的趋势,于是,更多的地方将视线放在了开源上。引他乡之水,缓本土之渴。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土的水危机,可对整个水资源系统来说,水量并未增减。而水是流动的,正是由于地球水圈这种永不停息的大规模水循环,才使得地球表面沧桑巨变,万物生机盎然。引水之法,虽可保全当地的地下水水位,但是他乡的地下水资源或许正受到不易觉察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来看,不管是禁采还是引水,虽可解燃眉之急,但对于控制地下水系统超采来说,或许还不够。症结在哪里?在于人们的需求欲望。禁采不行,开源也不行,究竟怎么才行?办法惟有一个:节约用水。


  节水,这并不是新话题,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然而真要做到节水,并非易事。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我们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勺。怎么节约使用这一汤勺水?一要用得少,二要用得妙。减少不必要的用水,这是节水;将每一滴水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将每一滴水用足用透,提高用水效率,这是节水;还有被很多人忽视的一点,即少排污水。数据显示,1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惟有少排污才能保住更多的清水,这更是节水。若不能从源头上节约,恐怕停止超采地下水会成为运动式的口号。


  跳出地下水本身再来看地下水超采这一问题,或许会面对更加棘手的难题。我们禁不住再一次发问:超采地下水真的说停就能停么?


  一位经济学家在《被绑架的中国经济》中这么写道:“中国为全球化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数量最巨大、成本最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幸福安宁的道德资源、民族健康繁衍的生存资源……当中国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积累三大资源打包变成商品加入全球化后,全球化正破坏性地改变中国经济秩序。”


  看完中国经济的窘境,人们或许会联想到地下水超采这一现象的深层危机。地面裂缝让人震撼,可是,看得见的是地面的裂缝,监测得出的是地下水水位,人们看不见的裂缝有多大,监测不到的系统损害又有多大?


  地下水不仅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地下水水位变化,随之而来的沼泽化、盐渍化、滑坡、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等,人们可否视而不见?而水资源变化带来的生物圈、大气圈、土壤圈等地球构成的变化,有多少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对水资源的开发,源于巨大的需求,巨大的需求源于发展的欲望,发展的欲望源于贪婪的盲目。这份贪婪让多少资源被掠夺?如果说,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地下水超采的影响,并正在付诸行动,那没有意识到也没有采取行动的危害有多少?如果说,这些行动可以遏制地面沉降并修复地下水位,那还有多少消失的资源永难修复?


  退一步说,地下水超采本身或许说停就能停,但那些因地下水水位下降而带来的诸多影响,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裂缝,那些城镇化过程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那些可修复和不可修复的资源伤害,也是说停就能停的么?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