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徐卫星
沸沸扬扬4个多月,蓬莱19-3溢油事故仍未画上句号,溢油还在继续。10月10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监测结果显示,蓬莱19-3油田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溢出。而油田作业方康菲公司则按部就班地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信息,披露最新的封堵和收油措施。
为切实防范海上溢油事故,国土资源部日前会同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通知,组织开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污染风险防范大检查。
但是,已经持续4个月的渤海溢油事故仍有太多疑问等待解答:为什么不能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为什么事故责任方康菲公司敢于表现得如此傲慢?到底何时才能完成对溢油源的封堵?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赔偿又该如何进行?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海洋石油发展战略与风险防范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地质科学、钻采技术、危机处置、海洋地质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就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开发给环境带来哪些风险?
海洋开发需谨慎慢行
有人把渤海比喻成“摔碎的盆”,就是形容渤海地层的断裂构造特征。据介绍,蓬莱19-3油田位于地震多发带,是一个较为破碎的断块油田。断层切割形成的断块构造形态各异,油田被断块分割成东、中、西3部分,南北向又被分割若干区,形成井字格局。由于形成年代相对较晚,在浅表层的断层比较陡峻,封堵性比较差,一旦注水采油的压力分配不均,原油就可能沿着断层的缝隙涌上来。
曾有人质疑,这样复杂的地质结构是否适合石油开采,如果进行石油开采,反过来是否会对地质结构产生新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油气研究中心主任吴时国说:“这一项目曾进行了环评和地质结构分析,但可能对潜在的风险认识不够。对此,除了需要加强海洋环境评估以外,还需要完善相关检测标准。”他认为,今后在进行海上油气开发时,应该慎重考虑整个开发给环境带来的风险。
抛开地质条件复杂这个客观条件不说,此次蓬莱19-3溢油事故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康菲公司作为作业方难辞其咎。
根据蓬莱19-3油田的总体开发方案规定,油田B平台要采用分层注水的开发方式,但康菲公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长期笼统注水。这就无法发现和控制与采油井不连通的注水层产生的超压,造成与之接触的断层失稳,发生沿断层的向上窜流,这是B平台附近海域溢油事故的直接原因。此外,B23井注水出现异常,理应立即停注排查,作业方却未果断停注,造成溢油量增加。
C平台未进行安全性论证,作业方擅自将注入层上提至接近油层底部,造成C20井钻井过程中接近这一层位时遇到高压发生井涌。同时,康菲公司在作业过程中还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把C20井的表层套管下得太浅。
表层套管是用来保护井洞及浅表地层的。在钻井过程中,钻遇高压层段失控时,井涌泥浆、原油、天然气、沙砾、水、岩块一起上涌。在高速喷涌过程中,小沙块与井口的金属发生碰撞后,油气混合物就可能被引燃或发生爆炸,因此必须要安装套管、防喷器等进行保护。C20井的表层套管原本设计为350米深,而康菲公司仅下了235.7米,这样安全系数就大大降低了。当发生井涌时,表层套管下部地层承压过高,造成原油及钻井泥浆混合物侧漏至海底泥沙层,导致C平台附近海底溢油。
“康菲公司在对事故的认识上,仍存有侥幸心理。”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李相方认为,“事故造成的后果不应该如此严重,对注水造成的溢油,企业应该有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他呼吁,应提高对导致海洋石油开发事故的人为因素的认识,“国际上类似的事故时有发生,而自然环境恶劣、工作空间有限、科技装备技术含量要求高等都可能诱发事故,所以需要在人为因素上加强认识”。
对此,李相方建议,要提高海洋开采的技术水平并改进装备。目前,我国非常缺乏海洋石油开发的抢险救援装备,还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的检测、安全装备的评价系统等。同时,他认为,我国还要继续加强海洋石油安全开发的综合人才、领军人物、管理队伍的培养建设,改进高效和长效管理体系。
责任方为何敢屡屡说谎?
监管主体单一,公民社会羸弱,信息不对称
事故持续至今的4个多月时间里,作为事故责任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的傲慢表现引起了公众极大不满。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康菲公司在查源堵漏清污工作方面进展迟缓,甚至数次将新出现的溢油点谎称是原来的溢油点。8月31日,康菲公司表示,已确认完成“两个彻底”(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但到9月2日,事故海域仍有油污。一时间,舆论哗然。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程伟认为,渤海溢油是一起技术灾害,企业对自身活动导致的技术灾害的责任担当意识薄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为什么在国外遵纪守法、高举环保大旗的知名企业,来到中国却变成了污染事故的罪魁祸首?“这是一个治理问题,不是单靠企业搞好自身安全生产就可以解决的。”李程伟强调,治理应该是一个网络,不应该只强调行政这一个机制,目前我国技术灾害监管主体单一的格局没有变化。“国外污染企业之所以不敢为所欲为,是因为除了政府以外还有庞大、专业的志愿者组织。”
然而在我国,目前公民社会还比较羸弱,民间环保组织成长慢,参与监督与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比较低,利益受损群众想采用组织化的渠道表达、维护和争取利益还比较困难。
此外,在低透明度的信息环境里,媒体的沟通能力和传播水平亦难如人意。李程伟说:“媒体是满足公共知情权的途径,但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下很难成长。”
事故发生后该怎么处理?
应对危机应考虑物理、社会双重影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向记者讲述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报告中的一个细节:溢油清除方法一般包括采用围油栏、撇油器等设备的机械清污法,采用分散剂的化学清污法,还有海上燃烧法等。在对墨西哥湾海面溢油进行清除的过程中,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专家首先对溢油未来的扩散方向进行模拟,美国海岸警备队据此在溢油可能到达的地方布设围油栏并布置溢油回收船。
但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的民众发现,前几天设置在附近海岸的围油栏被撤走了。他们对此非常不满,认为海岸警备队完全不作为。为防止民愤升级,海岸警备队在各州要求的海岸尽可能多地布置了围油栏。这是因为民众对其他清污和应急方式没有直观感受,而橙色的围油栏和溢油回收船飘浮在海面能增强民众的安全感。事实上,机械清污对大规模、持续时间长的溢油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围油栏的布设大部分是基于政治影响的考虑,而非实际功用的需要。
陈安认为,这本身是一起非常大的事件,责任方康菲公司不应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生产事故来处理。
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唐红等人对天涯论坛上与渤海溢油事故相关的帖子进行了分析,发现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油价等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上。“我们发现,在这一事故被披露出来后,BBS论坛上用户的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都急速上升,并在同一时间内达到了最高峰。”唐红同时发现,在新浪微博的舆情偏向性调查中,所呈现出的负面舆情较多,而大部分公众的愤怒和质疑并非针对海洋作业发生溢油事故本身,而是针对康菲公司的应对态度和信息披露滞后。
陈安直言,“康菲在此次危机上应对不当的本质原因在于,公众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在蓄积的怒火靠技术性解释难以降温和灭火,而很容易揭穿的谎言会更加火上浇油。”他建议,“再处理此类事件时不应走传统应急的老路,面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复杂事件,需要分析事件的物理、社会双重影响。也许物理影响不大,但社会影响会很大。”
网络舆情主要是由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引起,但也有一些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唐红认为,引发网络舆情的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未及时公布事件真相,留下了舆情发展的空间;二是互联网为舆情传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传播平台;三是公众的仇富等心态使之更倾向于相信负面消息;四是现实社会中很多被证实的小道消息使公众相信网络舆论并乐于传播。
唐红说:“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一条140个字的微博,就如同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也能引发轰动效应。”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唐红建议,相关方反应要及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同时要保证公开透明,正确应用公权力,勇于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