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涌入太平洋
本报综合报道 日本地震带来的核泄漏危机尚未过去,被海啸冲走的残骸和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又给环境带来新一轮考验。
据有关报道,日本强震引发的海啸将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
目前,由房屋、汽车等残骸组成的大片的垃圾岛正在往美国西岸漂流,可能伤害海面船只,影响太平洋航线。
3月11日,日本9级强震引发海啸后,灾区附近的太平洋海面常会见到被海啸卷到海中的车辆、牵引机、船只及木材、塑料等各种残骸,偶尔还有整栋房屋。
专家估计,这堆漂浮的海啸残骸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美国海军目前正在与日本的建设公司合作,设法清除这批在洋面上漂流的残骸与垃圾。
此外,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员中野政尚推测说,福岛第一核电站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随海流5年后可到达北美,10年后到达亚洲东部,30年后几乎扩散至整个太平洋。
日本气象研究所研究员青山道夫则表示,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和海水传播,放射性物质浓度会变得非常低,但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放射性物质一旦泄漏便很难回收,因此有必要加强监测,关注其是否会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聚。
分析
核泄漏影响几何?
自然灾害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从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灾害本身会引发严重环境污染。例如,地震和海啸会破坏含有养分的大片表层土壤,并造成灾区水井和城市水源的严重盐化,大海啸掀起的污浊浪潮使污水漫流,交通工具漏油、工业与家庭污染物质可能被冲进附近的水源与土壤中,这些都会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
另一方面,地震一般会引发火灾,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危害。地震和海啸造成的伤亡、建筑物破坏等也必然会使垃圾量大增。
除了自然灾害本身带来的环境风险外,另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环境隐患来自于救灾活动。如果措施不够周全,救灾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次生环境污染。
例如,在开展应急救援和防疫过程中,会大量使用消毒剂,如处理不当就会带来较大的污染隐患。大量救灾人员的进入及救灾物资使用也会大大增加当地垃圾量。
此外,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地引发次生环境危机,最后演变为多重环境危机,危害性程度大大加重。例如核泄漏及剧毒性化学物质泄漏等。此次日本环境危机事件表明,重大环境危机可能会伴生自然灾害发生,最后演变为多重环境危机,危害性程度大大加重。
环境问题没有国界
提高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比例,“净化”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一直是各国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危机的关键环节。
大力发展核电被各国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环境危机的重要选择。根据世界核工业联合会的数据,大地震前,日本全国共有18个核电站,55个反应堆,承担全国30%左右的电力供应。
日本政府在2010年曾提出,到2019年要把这个比例提高到48%。日本发生的全球性核灾难引发了许多国家对应对全球环境危机与国内环境危机关系的重新思考,加紧审视核安全。
这次日本强震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国的环境危机不一定是单个国家的危机,而可能成为全球性和世界性环境危机。
震后,中国、美国、韩国等国环保部门迅速启动核辐射检测,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各地核辐射情况,此外还有63个联合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管理的监测站在进行同样的工作。同时向公众发布相关核辐射信息。
所有的环境污染物必定会附着在大气、水或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扩散、传播。对于外部性大的大气污染而言,如果不是从源头上控制,一旦排放到大气中人类很难进行有效控制。
日本的福岛电站核泄漏,相关粒子附着在大气中进行传播,因此危机不仅仅会影响日本,如果放射源控制不好,很可能会影响日本近邻,成为世界性和全球性环境危机。换句话说,国内环境危机与全球环境危机关系是双向的,俱荣俱损,休戚相关。
视点
如何防患于未然?
从日本的地震、海啸到核泄漏危机,从日本的核危机到全球核危机或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事件,反映出从自然灾害到环境风险,从国内环境危机到全球环境危机,从环境危机到社会危机的一系列链状反应。环境危机处于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中心,但与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又紧密联系。
此次日本多重环境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要引以为戒,建立和完善“预警、防控和协作”三大机制应对环境危机,尽可能预防和切断其链反应。
建立预警机制
要建立预警机制,首先要对环境危机信息及时监测、收集、分析和研判。主要内容是开展相关污染物质的监测,例如核泄漏危机中的核辐射量监测;开展相关数据收集,例如地震级数对核电设施的影响;最后对环境危机危害程度做出科学判断,例如结合核辐射相关理论、监测数据及相关数据,综合判断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其次,要根据已有信息,对未来短期内环境危机发展态势进行预测。例如根据日本福岛核电设施机组释放污染物情况,结合气象、地理位置等信息预测福岛核电设施近几天对我国的影响。
最后,要加强相关政策和形势分析,分析中长期环境危机的发展趋势。
完善防控机制
完善的防控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等技术手段措施防范环境风险,例如在选址建设、指标选择等问题上严格把关。二是加强环境应急信息公开和宣传。例如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候核电站可以对公众开放,组织公众参观,派发相关宣传品,消除公众对核电的神秘感。三是逐步健全环境危机信息通报联系制度。除了完善上下级环境危机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联系外,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国际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四是加强环境教育,逐步提高全社会应对环境危机的能力。
加强协作机制
第一个层面是建立国内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这里的协作机制既包括环境危机相关主管部门的协作,也包括这些部门与其前体自然灾害、后反应物社会危机等相关部门的协作。
第二个层面是加强环境危机主管部门内部各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例如在此次事件中,需要加强核安全、环境应急管理、监测、污染防治、科技健康、信息、宣教、国际合作各部门间的协作。
第三个层面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建议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可以是联合国牵头成立“全球巨灾和环境危机应急管理中心”,由其负责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环境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作,协调相关事务;也可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承担环境危机处理的相关职能;还可以整合现有自然灾害、环境危机等相关组织资源,例如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相关组织建立定期相关信息沟通和分享机制,形成合力。
另外,建议建立各国间的环境危机信息沟通机制,例如日本核安全管理部门与其他国家核安全管理部门建立必要的环境信息沟通机制。
本版文章由李丽平、俞海、周军撰写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