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现场欣赏海报 环保与设计,貌似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前者注重内容,后者崇尚创意;前者稳重大方,后者时尚新潮。不过,日前银河SOHO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活动,却让环保有了那么一点儿时尚味。 300多幅集中反映雾霾的海报有序地排列在空地上,一个半圆形的智能氧泡占据在场地中间。现场观众或在海报前驻足、沉思、流连,或进入到“生态智能氧泡”内,亲身感受在健身的同时通过人力实现造氧。独具一格的创意行动极大丰富了人的感官体验,并领悟设计的力量。 现场观众小孔对记者说:“虽然生活中常常见到雾霾,但很少有人通过海报的方式设计、反思,通过这些海报设计作品,可以看到,霾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正是此次创意行动发起人张子建希望达到的效果。在北京工作的他,深受雾霾困扰。2014年年初,他和几个朋友小聚时,谈到希望通过做雾霾主题海报来表达真实感受的可能性,内心十分兴奋。于是,他在微博上发起活动,当天就有1500多人回复参与。 惊人的参与度让张子建十分吃惊。他开始觉得,这已经不是小小的几个人的行为,而是变成了成千上万人关注的公共行为。于是,在中国设 计师沙龙的组织下,一个面向全国专业设计领域的雾霾海报征集活动正式发起。作品要求以霾为主题,提倡具有创意闪光点,视觉感受能够给人以思考,鼓励加入多种创新视觉元素,体现青年一代时代精神。几个月下来,共征集海报作品3000余份,持续引发热度长达半年以上,最终获奖的300多份海报构建了这次全民创意行动周的基础。 创意行动周北京地区发起人、跨界创意人牛一力是这样总结这次设计师们的跨界表达:用作品发声,一次中国设计师的公益动员,一次专业志愿者的文艺启蒙,一次关于公民面对问题如何表达的对话。 问到影响力,益美传媒创办人苏苏在参观海报展之后这样评价:“把雾霾对生活和健康的影响以形象化方式加以传达,冲击力远远大于文字描述。设计的作用,就是把复杂的道理撕开了给人看。” 说白了,就是让大家领悟到雾霾的危害以及环境治理的迫切性,并有所行动。自从2011年出现了持续多天的大范围雾霾,在深刻影响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同时,也让环境保护成为人人关心谈论的话题。中国的设计师们也不例外,他们开始希望在理念传达之外,让设计扎根落地,变成由下到上、身体力行的可操作方案。 2013年,中央美院副教授、交互北京发起人费俊以“我们的空气,我们的责任”为主题发起了全年的创意计划,并设计了一款专门改善户外空气质量的解决方案——生态智能氧泡,这让设计与环保实践有了融合。 生态智能氧泡由3个系统组合而成,采用改进的社区健身器材,通过健身时的人力发电来驱动空气净化装置,实现空气净化,这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生态富氧区或雾霾避难所,让人们得以在继续锻炼的同时,不至于受到雾霾的困扰。 费俊认为,设计可以让环保走近更多人,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给人们,用创意体现对环保的看法。 生活中,设计可以助力环保的领域不少。比如服装制造业,制造过程中,平均10%~20%的纺织品会被浪费,如果能够在设计、采购和生产等环节都有强烈的环境意识,设计可以改变产品对环境和经济影响的80%~90%。时装业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和资源最紧张的产业之一,点燃新晋设计师对可持续设计的热忱,让未来大众市场从源头开始推行可持续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是,设计师需要在某个领域有深入专业的能力,用人文情怀和综合技能,在尊重人的利益驱动本性的前提下,设计让各方都能获得价值的模式以及产品。”费俊说。
面对面 中国环境报:怎么看待此次设计与环保的结合? 张子建:现在设计不是指专业上局限在某一方面的设计,也不是为了某种程度的美化而设计。它的表达分几个层次:第一要喜闻乐见,有助于传播;第二能够提供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有可能创造一个产品,有可能改变通路,总之是比较深度的解决方案。而这次行动周是设计师们的一次集体反思,表达对公共话题的看法。 所以,这次有3000多位设计师聚在一起,不秀专业技能,不炫花哨技巧,而是表达观念,唤醒大家的重视。如果有下一次,希望有更多雾霾解决方案的加入,看到大家更多的实际行动。 中国环境报:环保需要设计吗? 费俊:环保是不相信眼泪的。当我们希望把环保变为行为方式时,口号或概念式的宣教作用有限。设计可以让环保走近更多人,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给人们,用创意的方式体现对环保的看法。当积累了足够多的关注,又有足够解决方案让公众参与时,恰恰是设计可以发力的所在。 中国环境报:什么样的设计可以与环保结合? 费俊:应该是能提供解决方案的大设计。这是相对传统意义上狭窄的设计来讲的。狭义上,设计只是指视觉设计,所谓视觉设计,通常用于传播和传达,为了传递信息。现代设计学科已经在发展,已经形成了工业设计、交互设计更多元的学科。尤其是交互设计,它基于人与人之间、行为与行为之间,跨越了设计行业和技术壁垒,专门研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注人类行为的影响或者设计有用户体验的、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中国环境报:在您看来,设计如何助力环保? 费俊:跨界需要基础,设计师需要在某个领域有深入、专业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可能连界也靠不上。设计师不仅要用人文情怀,还要用综合技能,在尊重人的利益驱动本性的前提下,设计出让各方都能获得价值的模式以及产品。 创作者说 《当蒙克遇上莫奈》是周口师范学院学生闫沐桦利用3天时间所创作的组图作品。专业为景观设计的她,在课业之余喜欢用平面设计等多种方式来锻炼自己,表达理念。 雾霾对健康的伤害,闫沐桦体会颇深。每当雾霾来袭,她的母亲就会咳嗽不止,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呼吸疾病。因此,参加雾霾海报设计大赛除了是对自己设计能力的锻炼,更是她表达的一种渠道。 作品中,闫沐桦综合了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先驱、挪威画家蒙克和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两者的风格。蒙克擅长用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表达心理的苦闷,其代表作品为《呐喊》,莫奈则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云雾中的滑铁卢桥》是其代表作。 在闫沐桦看来,蒙克《呐喊》中的形象所表露的是蒙克对于时代问题的一种情绪宣泄,揭示了同时代人隐蔽的心灵,展现了当时人们心底的美丑、痛苦和欢乐。 1952年的伦敦雾霾事件,闫沐桦认为并不是一个突发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是半个世纪甚至是一个世纪的累积,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破坏生态的赤裸裸血淋淋的代价。 闫沐桦说,将“呐喊”的形象用于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的当今社会中,部分环境意识觉醒的人们身上再合适不过,而云雾缭绕的伦敦正是如今中国的写照。让蒙克遇到莫奈,即是让蒙克的《呐喊》代表环境保护工作中觉醒的先驱,莫奈的《云雾中的滑铁卢桥》则代表当今被雾霾等污染问题笼罩而不自知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