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建设生态文明没有“旁观者”
2013-04-26 08:56:5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304次 评论:0
 别涛


  3月12~13日,直属机关党委和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了“走进基层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主题联学活动,赴浙江温州洞头县调研。在洞头县期间,先后实地考察了多处海岛生态村和生态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听取了县委、县政府情况介绍,大家相互做了深入交流讨论。


  通过这次主题联学活动,个人感觉收获很大,既看到了地方在十八大精神推动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也感觉到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推动。个人做了些思考,形成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目前基层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和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并描绘了“美丽中国”的中国梦,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公众,无不备受鼓舞。大家认为这是在解决温饱步入小康后,执政党为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描绘的新的愿景,建设生态文明的热情高涨,都在认真思索和积极实践。


  个人观察,在这过程中,由于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时不长,国家有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性方案和相关具体措施尚未到位,因而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现象,在指导这项重要工作时值得注意。


  社会公众满怀期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适时调整执政方略,将工作重点转入经济建设。经过30多年艰苦奋斗,不仅使国家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普通民众生活也得到显著改善。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社会各界对此是不满意的,环境问题也因此成为今年“两会”的第一热点。“衣食足而知廉耻”,在解决衣食无忧之后,公众普遍关注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正因如此,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社会各界包括基层民众,特别是过去关注和投入相对薄弱的农村,更是满怀期待。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15日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人民对良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深得民心,也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基础。


  地方政府充满迷惘。从调研、介绍、座谈、交流等活动中,我们也感觉到,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村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对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在探索之中。作为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发展战略,对于其具体目标、实施方案、保障条件、监督考核机制等基本内容,基层干部还不甚了解,甚至充满迷惘,亟待通过顶层设计予以指导。因而,中央国家机构应当加快研究出台相关指导性实施性文件。


  环保部门面临巨大压力。生态文明建设固然深得民心,但如何实施,谁来牵头实施,目前从上到下并不明确。不过,环保部门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毋庸置疑的,环保部门也因此被赋予很大期望,同时也伴生巨大压力。但是,由于机构、队伍、经费、手段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基层环保部门虽然责任大,而能力有限、难孚众望。从调研过程,特别是座谈过程中观察,那些协调能力、掌管资金资源,能力相对较强的基层综合部门,以及同样负有重要职责的农业等部门,尚存观望、等待心理,目前还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积极性。


  体制机制亟待变革。过去30多年来的实践,已经清晰地展示出GDP在地区之间竞争中的实际影响力及其对于地方官员选拔任用过程中的作用。与之对应的是,大力投入环保、致力绿色发展的官员,未能得到应有的注意。这种用人导向,极大地诱使地方官员在其有限任期之内,拼资源、拼投资、拼GDP,但忽视环保、忽视生态、忽视地区增长的可持续性。这充分暴露出目前对于地方官员考核评估的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需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调整完善。


  中国这方面的机制问题也引起了国际关注。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院院长邓永恒教授3月29日公布了他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官员升迁和GDP成正比,绿色官员升迁难》。其主要观点为:“我们搜集了中国283个中小城市的市长和市委书记10年的政绩和升迁结果,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绿色官员升迁难。”


  “根据这项统计,如果市委书记和市长任期内的GDP增速比上一任每提高0.3%的话,其个人升职概率将高于8%;如果任期内长期把钱花在民生和环保,那么他升官的几率是负值。”邓永恒因此建议,中国应该改变干部考核体制。


  应该说,这种外人看中国的观点,不失其客观性。他山之石,我们应当善于借取。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设生态文明要立足民生,着眼改善环境质量。李克强总理指出,环境问题已成为民生问题,人民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经十八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各级党政机关也无不将其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应仅仅作为政治任务来办,也不能用过于行政化的方式去推进。要尊重民意,立足民生,把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先解决民众身边突出的污染和破坏问题作为其基本内容。否则,解决不了影响和损害民众生活质量的环境为题,各类“示范”、“试点”的口号再响亮,也只是部分地方领导的政治秀,难以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参与热情。


  生态文明的主战场上,环保部门未必是唯一主角,其他部门也不是旁观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3月2日在国家行政学院讲话指出,我们党所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境界,其内涵十分丰富,中央要求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绝不仅限于生态建设,也不等同于环境保护。这就需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形成共同参与的大格局。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战场上,环保部门固然是主力军,但环保未必是唯一主角,各个部门也都是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显然没有旁观者,有的是协同作战的友军。否则,由环保部门唱独角戏,势必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困局。目前有一种倾向,认为生态文明主要是环保部门的事,其他部门则作壁上观,应当改变。环保部门应当破除排他意识,其他部门也应增强主角意识。


  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不可偏废。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重大探索。由于指导文件尚未形成体系,目前各地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尝试性。从环保部门的角度看,地方特别是县乡村的工作,尚未超越通常的环境保护专业范畴。基层环保部门希望上级指示精神要更加具体,不仅要可操作,还要有力度。


  这就迫切需要上级环保部门既不能等中央国务院,也不能完全依靠其他部门。要按照有所作为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调研,求真务实,及时发现和总结地方的首创经验,并将其根据中央的总体要求,转化为真正管用的实施意见,转化为能够指导基层环保部门具体工作的有力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没有统一模式,要鼓励因地制宜。温州洞头县是一个海岛县,人口不多,但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当地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打造生态经济,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


  这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并无固定模式,应当鼓励各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只要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大方向,就一定符合生态文明的总要求。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