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海底采矿的生态风险需积极应对
2013-04-17 09:50:0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338次 评论:0

顾家瑞


  随着数百年来对矿产资源的开发,陆地矿产资源日益枯竭,迫使人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海洋。随着探矿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探明数百座蕴藏丰富的海底矿山,价值超过数万亿美元。然而,海底探矿、采矿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其生态风险也不容小觑。


  海底采矿方兴未艾


  海底热液矿床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深海资源,在世界大洋水深数百米至3500米处均有分布,主要出现在2000米水深处的大洋中脊和地层断裂活动带,是一种具有远景意义的海底多金属矿产资源。海底多金属硫化矿是海底火山口喷出一种超热流体,在与海水接触冷却过程中形成富含铜、铅、锌、金、银等金属的矿物质,大多埋藏在水深1000米~3000米的海底。


  一项名为海底大块硫化物(SMS)的海洋采矿业因运而生。SMS矿业有两个主要企业——加拿大Nautilus矿物公司和澳大利亚Nepture矿物公司。16年前,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鹦鹉螺矿业公司宣称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约2000平方英里海床拥有开采权,迈出了全球海底矿山“势力划分”的第一步。


  尽管目前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在技术上仍存在难题,而且商业上也并不可行,但是许多国家和跨国公司已经开始了勘探开发海底资源的试验和准备。总部设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2012年7月批准了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在海底勘探开采矿产资源的申请。韩联社2012年7月30日称,韩国是继中国和俄罗斯之后第3个获得海底区域采矿权的国家。此次韩国获得的海底区域采矿权富含金、银、铜、锌等资源,如果每年开采30万吨,持续20年可以给韩国带来65亿美元收益,是韩国下一代战略资源储备。


  尽管迄今仅有日本、新西兰和瓦努阿图几个国家立法同意SMS的勘探活动,但随着人类活动对矿产品需求的不断加大,将有更多的国家参与海底采矿这一新领域。


  海底采矿破坏生态系统


  然而,人类热衷的海底探矿、采矿作业活动也给海洋带来很大的生态风险。


  目前,加拿大一家公司正在进行世界首次海底金和铜金属的商业开采活动,开采地点定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马内斯海底盆地。


  由于海底火山活动,这个区域内形成了大量的“黑烟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科学家还认为生命一定需要阳光,但是,在发现这些“黑烟囱”后,科学家认识到,生命还可以依靠热能和化学能存在。由于海洋的历史基本等同于地球的历史,这些“黑烟囱”附近的环境可能是地球最古老生命的生存地。


  海底采矿采用露天采矿方式,采收海底平面以下20米的沉积物,使用遥控操作的水下采矿切割机,并采用液压泵系统每年将200万吨矿石运上水面。虽然这些海底露天矿大约距离“黑烟囱”500米~2000米,但采矿及运送过程所产生的数量巨大的沉淀物将污染海底生物体的生存环境。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态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日益发展的海底采矿业将给海底珍稀生物体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许多科学家认为,海底原生环境及原生生物体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在海底“黑烟囱”附近大量开采硫金属沉积物,将促使喜好硫的细菌以及昆虫大量繁殖,对海底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采矿过程还会将深海浓缩营养物提升至海洋表面营养物相对缺乏的区域,引发海洋表面海藻繁殖,从而污染巴布亚新几内亚捕渔业赖以生存的水域。通过洋流,营养物将漂流到其他区域,破坏食物链,损坏其他国家甚至公海的生态系统。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虽然一个国家有权在其领海内开发自己的资源,但国际环境法规定,这样的开发不能对其边境以外区域的环境造成破坏。


  约翰·R·德莱尼是华盛顿大学海洋学专家,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火山泉研究。他认为,人们对开采海底矿山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他们更关注经济利益,而不是环境。”


  通过科学和法律降低风险


  由于金属需求迅猛增长,其价格也呈飞速上涨趋势,而地面可供开采的资源日渐减少。对矿业公司及其投资者来说,海底采矿可以为其提供高品质的、开采成本相对较低的矿石。


  上世纪70年代,许多采矿公司就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海洋,当时他们的兴趣在于海底表面的锰结核。由于开发成本高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公海深海采矿的规定,这些计划被搁置至今。但是,有关在各国领海内进行开采的法律法规限制并不多,甚至根本就没有。


  科学家表示,虽然已经有研究表明在太平洋赤道区域开采海底锰结核的风险大于所得,但至今对进行大规模海底硫金属开采还没有专门的影响评估研究。目前,已经发现了250多个有开发价值的海底沉积物矿藏。如果加拿大公司的首次开采成功并有利可图的话,可以预见,其他矿业公司将蜂拥而上。


  因此,现在就应该采取行动,通过科学和法律手段,保护这些敏感的生态系统,尽量降低海底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否则待开采开始后再进行立法将会非常困难。然而,由于某些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采矿管理方面纪录不佳,制定海底采矿法规的前景不容乐观。


  当然,对可能发生的生态风险,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一般来说,海上采矿要进行大量环境研究和评估工作,也会执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规章,采取更多降低环境损害的措施。正是由于海水容量巨大,采矿活动的影响程度远小于自然现象和灾害带来的影响,所以,现在被业界和国际社会接受的一个观点是:海洋采矿可能比陆地采矿对环境的影响要小。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