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解决残留地膜污染难在哪?
2013-04-15 10:02:41 来源: 作者: 【 】 浏览:257次 评论:0
◆中国环境报记者 马新萍


  春回大地,又到播种季节,可是对于许多地方的农民而言,首要的农活不是播种,而是捡拾、清除地里支离破碎的残留地膜。


  “不清理土壤里的残留地膜,农民播撒的种子可能被残膜裹住,或者是残膜阻隔土壤中的水分,而使种子烂掉,造成农作物缺苗、减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残留地膜在土壤中的危害日益突出,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应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残留地膜污染现状令人堪忧


  30多年前,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开始应用。由于它对农业的贡献巨大,发展很快,应用区域和范围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农用地膜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残留地膜污染开始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注意。


  由于地膜残留污染是一种新型的污染,在地膜覆盖技术应用的初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地膜覆盖技术的增温保墒和增产效果,对地膜残留污染问题关注很少,许多人以为地里的残留地膜用耙子搂一搂、用手捡一捡,或者翻到地里,就处理好了,哪会造成污染?甚至在目前,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可是,农业部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全国17个省市的调查表明,所有地膜覆盖过的农田土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留污染。


  “地膜污染程度与使用强度和使用时间有关,使用量大或者使用时间长,都会使污染程度加重。”严昌荣介绍说。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地膜应用量基本保持在100万吨以上,年覆盖面积超过两亿亩,如果按照每年地膜残留量占使用量20%~30%计算,意味着每年农田中要新增20万~30万吨残膜。


  令人忧心的是,“农用地膜使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现大幅度上升态势,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地膜用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增加。”严昌荣指出,持续增加的地膜用量和相对滞后的残膜污染防治,将使我国农田残膜污染严重。


  仅以现在的态势发展来看,未来我国每年地膜使用量很可能突破200万吨。


  就眼前而言,残留地膜危害已初见端倪。从全国范围看,受地膜使用量、种植方式、回收情况等因素影响,北方地区地膜残留量问题相对严重些,尤其是新疆、甘肃和陕西等地。而这些地区中,新疆棉田残留地膜污染则最为严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何文清博士去年4月初带外国专家到新疆进行农业调研。外国专家在车上看着地里白花花的残留地膜,还以为是什么作物呢,吃惊地问,种的是什么?


  严昌荣等在2008年公布的一份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棉田耕层中地膜残留量平均为265.3公斤/公顷,并且随着覆膜年限越长,污染越严重。在新疆地区连续覆膜10年、15年和20年的棉田,地膜残留量分别为262公斤/公顷、350公斤/公顷、430公斤/公顷,最严重污染田块农用地膜残留量高达597公斤/公顷。“新疆棉区的农民现在已经不得不进行手工和机械清理,大量的残留地膜已影响到棉花种植和生长,残留地膜污染造成棉花缺苗,进而导致减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严昌荣说。

 


  据测定,残膜污染严重的土壤会使小麦产量下降2%~3%,玉米产量下降10%左右,棉花产量则下降10%~23%。由此看来,农用地膜残留污染问题若不及时有效防治,特别对北方地区大规模使用地膜的农业生产基地而言,会产生极大危害,不仅严重污染土壤,而且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残留地膜回收利用有几难?


  面对日益加剧的残留地膜污染危害,不使用地膜,残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何文清听到这样的疑问反问记者:“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不用啊?当前,我们只是没有管理好地膜残留问题,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非常成功的技术。”


  不能因噎废食,那么清除地里的残留地膜就尤为关键,但是目前我国地膜残留回收利用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要问题就是残留地膜回收利用经济效益很低,农民和企业都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严昌荣说。


  我国残留地膜回收利用因收膜机械较少,价格贵,作业贵,导致机械化率很低。而人工收膜劳动强度大,一天仅可以捡拾1~3亩地的残留地膜,1亩地残留地膜有2~3公斤,2010年残留地膜回收价格为0.4元/公斤,2012年涨到1.2元/公斤,再加上回收渠道不畅,回收网点很少,导致很多农民不愿意对残留地膜进行回收利用。


  而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企业,也因回收网点很少,原料不足,缺少兴办的积极性。“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回收利用企业基本上是赔钱的,根本撑不下去。”严昌荣说。


  严昌荣在各地调研时还发现,现有的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耗水耗电严重、环保设施不配套、二次污染、可持续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带来更严重的一些问题。”


  另外,地膜产品质量不过关,也直接影响残留地膜回收利用。


  根据国家标准,地膜厚度最小规格为0.008毫米,但为了减少生产投入,农民更偏爱薄型地膜,1公顷地的地膜用量如果用厚度0.008毫米的地膜,需要47.5~60公斤,但如果用了0.005毫米厚的地膜,仅仅需要30~37.5公斤,能够减少近一半的成本投入。


  为此,我国目前市场上许多地膜产品都是不达标产品,大量低于0.008毫米的超薄型地膜很受农民欢迎,甚至还有0.005毫米以下的,但这种地膜由于强度不够,在使用一季之后,甚至不到一季就会破裂成碎片,回收十分困难。


  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只有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残留地膜问题。


  何文清介绍说,日本地膜厚度要求在0.018毫米以上,欧洲和美国地膜厚度要求在0.020~0.025毫米以上,而且用完后要求强制回收,有专门的地膜回收机构和组织来做这项工作,个人不得擅自回收,因而他们的残留地膜回收效果很好。“我国农用地膜残留污染控制应加强管理,相关政策法规需要完善,监管更要到位,还要充分调动农民回收利用的积极性,否则问题不好解决。”何文清说。

 


  急需开展地膜污染底数调查


  由于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但人们对地膜残留危害认识普遍不够。在华北、东北等地区,通常由人工捡拾后集中在田间与秸秆混合焚烧,或者采用堆置填埋的方式处理残膜,这种治理方式是否合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在新疆局部地区,由于残膜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所以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治理,如部分单位和农民开始利用机械作业进行残留地膜清理,但由于这一地区残留地膜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治理工作也只是正常的农业生产需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重视残留地膜污染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大规模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地区,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和西南地区一定要未雨绸缪,及早进行地膜残留污染的防治工作,绝不应该在20年后或者30年后,在地膜残留污染方面成为第二个新疆。”严昌荣担忧地说。


  严昌荣呼吁,国家现在急需开展地膜污染家底调查,开展一些基础研究工作,不能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才去想办法。


  目前,虽然国内有些科学家在农用地膜残留污染方面开展了对局部地区农用地膜残留数量、分布及对土壤农作物生长危害等方面的工作,但缺乏长期、系统和覆盖全国的跟踪研究和观察数据,这对残留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十分不利。

 

  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研究,机理不清,人们认识上还存在不少盲区,如还说不清残留地膜中塑化剂到底对土壤、作物有没有影响、不清楚残留地膜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影响特点。


  另外,残留地膜回收技术从科研角度看,需要加强系统化、专业化、标准化研究,否则难以有效解决西北、华北、东北等不同地区的残留地膜污染防治问题。


  “当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大家重视,就是人们对可生物降解地膜的认识问题,不能为了商业利益,瞎忽悠用可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何文清特别指出,可生物降解地膜是发展趋势,但是目前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由于较高的使用成本,远不能达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


  而且,有些地方还以部分降解地膜替代,“这更可怕!”何文清说,有些降解地膜只是普通聚乙烯与改性淀粉共混吹塑而成,降解的只是淀粉,不能降解的聚乙烯等成分依然残留在土壤中,而且更不利于回收利用,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更大。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