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徐卫星 记者 李旭亮
婺源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接壤,为古徽州的一部分。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近年来,婺源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生态立县、环境优先”,让“中国最美的乡村”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环境治理让乡村更美
婺源的美丽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而旅游更成为婺源的重要产业。中国旅游强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强县、中国旅游标准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接踵而来。据了解,婺源全年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
然而,繁荣的旅游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
要GDP还是要生态?到底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两者的关系?近年来,婺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走生态立县、环境优先的道路,在旅游资源的建设规划上,把生态放在了第一位,把环境保护做在了前面。
在秋口镇李坑村景区,江南水乡风格的古镇汇集了住宿、餐饮、游乐、小商品零售等设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如何在不破坏古迹原貌、不影响景区生态的前提下确保垃圾不乱倒、粪土不乱堆、污水不乱流?
为此,婺源引进了专业的旅游管理团队,对景区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做到“不推房、不填塘、不搞大拆大建”;将古镇村民集中安排到更宜居的新规划村,对污水粪便统一收集处理,达标排放,极大地保护了古建风貌和生态环境。
在秋口镇,2013年全年的农村清洁卫生检查组成员名单已制定完成。检查组每月到下辖的15个行政村和沙城洪社区居委会检查农村清洁工程的落实情况,并对具体工作给予评分,对县一级、镇一级卫生检查或暗访中情况较差的村(居)委会实行主要责任人降职、免职的处罚。
在汪口镇,干净整洁的巷道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窄窄的古街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垃圾桶,整个镇区被划分为若干卫生责任区,由专人负责镇容环境卫生。负责人的名字甚至被公示上墙,并提供了监督电话。
■生态经济富民强县
生态得到保护,但贫穷落后不行。百姓的生活美了,乡村的美才是真美。
依托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婺源积极领导农民参与分享经济果实。除旅游公司每年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分红以外,还鼓励引导村民办起了农家乐等多样的旅游项目。
然而,随着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兴起,加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随之带来了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婺源县委、县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婺源县加强和规范沿河沿溪建设项目、农村餐饮住宿业、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作管理办法》,大力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在秋口镇李坑平山新村,大部分村民已陆续从李坑景区搬到新村安居乐业。在新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办起了餐饮、住宿、零售等经营项目,生活、生产污水被集中无害化处理。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据当地村干部介绍,李坑平山新村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约40万元,是用比较经济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这位村干部告诉记者,李坑平山新村产生的污水主要来自餐厨、卫生间等一般生活废水,对于农作物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肥料。通过网格式“塘生态”处理技术,与大型生态蔬菜基地结合,既解决了污水直排问题,又实现了蔬菜作物肥水灌溉。
据婺源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婺源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镇村有秋口镇(李坑村、平山新村)、江湾镇(江湾村、汪口村、晓起村)、紫阳镇(武口)、清华镇、沱川乡(河东村、河西村共建)、大鄣山乡(车田村)。在建的镇村有赋春镇、思口镇,预计到“十二五”末期,80%以上乡镇将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乡规民约体现生态人文
婺源之美是外在的,是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徽派文化、闲适的田园生活;而婺源之美又是内在的,体现在敬重自然、保护生态的乡规民约之中。
婺源人自古讲究“风水”,不仅家家户户正堂之上必设钟、瓶、镜各一,取“终(钟)生(声)平(瓶)静(镜)”之意。而且建村选址必群山环绕,以水为邻,可见这里的人们对山水石林的热爱。婺源生态保存如此完好正是世代乡民精心呵护的结果。
在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一条青翠的河流横亘其中。当地的村民至今严守着上游洗菜洗衣、下游冲洗器具的传统。在村子的一头,一棵千年高龄的“樟树王”依然焕发勃勃生机,树龄超百年的红豆杉等珍贵树种,也不难见到。不仅在晓起村,几乎每个村子都很容易寻觅到古树,保护古树已被写进当地的宗法祠规。现如今,婺源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2.6%,空气、地表水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