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
两会前瞻
两会环保提案初露端倪
2月26日来源:中国证券报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近期全国各地频现雾霾等问题,势必使环保话题成为“两会”的最大热点之一。
人民政协网透露,民进中央2月21日召开全国“两会”情况通报会。民进中央今年将提交6篇大会发言、38件提案。其中,《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提案》、《关于加快制定船舶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的提案》、《关于高度关注农村垃圾处理、完善村镇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提案》、《关于采取措施,加强国家层面湿地保护工作的提案》,从不同角度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
据人民政协报报道,致公党中央去年底曾召开土壤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调研课题研讨会,旨在理清调研思路,制定工作计划,稳步分阶段分重点就土壤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问题进行系列调研。分析人士表示,按照惯例,相关调研和意见很可能以提案方式提交至今年全国“两会”。环境保护部将于“两会”期间举行新闻发布会,回答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新闻速读
中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项目启动
2月27日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GrossEcosystem Product)核算项目日前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落地。GEP概念的提出,填补了目前国内外对自然生态资产核算指标的空白,并为下一步与国民经济统计和核算体系接轨,获得国际社会接受做准备。
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并倡导的GEP,旨在建立一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良好的统计与核算体系。通过计算森林、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以及农田、牧场、水产养殖场等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总值,来衡量和展示生态系统的状况。
我国已建立常规雾霾天气监测网
2月26日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召开的雾霾天气成因分析与预报技术研讨会上获悉,针对雾霾天气,中国气象局已建立常规雾霾天气网络化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能见度、相对湿度、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是气象部门基本观测预报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也开展对雾霾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气溶胶的观测,初步形成了业务化的运行保障体系。
研讨会上,有气象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气溶胶(污染物)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高,仅次于南亚城市,高于欧洲、美洲的城市和城郊区域。
德国能源改革成本高达1万亿欧元
2月25日来源:人民网
德国环境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Altmaier)日前表示,未来20年内德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成本将高达1万亿欧元。
补贴政策推动了德国太阳能行业的快速发展,而风能的发展部分依靠向用户收取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费。许多企业说,他们很有可能将会失去全球市场竞争力。为保证电力价格不会过高,德国环境部计划未来两年将限制可再生电力补贴的增幅,同时暂停对新建发电机组的上网电价补贴。此外,那些以前不用上缴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能源密集型企业也要支付相关费用。阿尔特迈尔表示,新计划能降低约3000亿欧元的可再生能源成本。
一周风云
本周,各种环境事件成为媒体和公众热议的话题。由潍坊企业被疑往深层地下排污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地下水现状的关注和忧虑,有关饮水安全的报道不断见诸各大媒体。针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不予公布引发的质疑,令媒体思考环境解困契机是否到来。此外,雾霾天气偶然间改变了中国燃放烟花爆竹的千年习俗,多家媒体也展开进一步分析。
1 聚焦饮水安全政府监管如何提速?
日前山东省潍坊被疑有企业往深层地下排污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地下水现状的关注和忧虑。虽然地方环保部门发布消息称,未发现潍坊企业有此不良行径,但是,本周以来有关饮水安全的报道仍然成为各大媒体热点。 2月25日的《新京报》称,在多种污染源作用下,我国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且污染速度快。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监测中,“较差极差”水质比例占55%,并且与一年前相比,15.2%的监测点水质在变差。根据国土资源部10年前的调查,197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已不能饮用的面积达六成。
拯救地下水已刻不容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消息称,环境保护部近日将组织开展以地下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2月26日,来自国土资源部网站的消息称,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环境地质环境研究所实施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未受污染的地下水仅占采样点的55.87%,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地下水高达44.13%。遭受污染的深层地下水以轻污染为主,未受污染的地下水达87.14%。
《新京报》在当天刊发的环境时评《监控地下水污染政府社会应形成合力》中说,在全国655个城市中,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约占城市总数的61%。地下水受污染,意味着民众的饮用水安全遭受到了重大的威胁。有些村庄甚至成为“癌症村”或者“疑难杂症村”,村民用生命承受了地下水遭受污染的代价。首先,要加快对污染源的调查,其次,地下水的调查、监控数据应更及时详细对外发布。
2月26日的《中国证券报》指出,地下水的新污染源不容小觑,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三废”、城市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重金属等。垃圾渗滤液成为地下水污染新源头,城市生活垃圾大量被填埋于城市周围,随着日晒雨淋及地表径流的冲洗,垃圾渗滤液会慢慢渗入地下蓄水层。
北京最大水源地密云水库正受到这一威胁。密云水库上游/牛河的老河床上,一个3000m2的垃圾填埋坑已存在3年。环保组织调查后称,垃圾渗滤液直接威胁到当地水源和密云水库。密云宣传部证实情况属实,但强调水质未受到污染。
在没有新水源的情况下,失去了地下水,也就意味着生存危机。媒体称,民众对地下水污染焦虑已久,地下水的监测要提速,相关数据也要及时公布。
2 公众高度关注能否成解困契机?
2月24日,北京律师董正伟向《法制日报》记者透露,他收到了环境保护部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对于他所提出的请求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的申请,“环境保护部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以下简称告知书)中称,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属于国家秘密,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4条规定,不予公开。
土壤污染数据确实具有敏感性,污染数据一旦全面公开可能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法制日报》采访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他指出:“因为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公开过土壤污染的信息,比如,房子建在受污染的土地上,一些被污染的土地可能仍在种植农作物等。这样的信息一旦公开很有可能会引起大范围或大数量人群的恐慌。”
马军说,不公开土壤污染信息可能也有其掌握的数据不是非常完整和准确的原因。他建议,对土壤污染信息不要完全不予公开,应该就敏感数据以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数据作出充分解释,并告知公众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经过3年或5年的治理,环境保护部可以再去公开这些信息。”马军认为,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土壤污染数据的敏感性和公众的不满。
2月27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文章中引用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胜达的表述称,2006年的土壤调查按8公里×8公里的范围取样,取样方式粗糙,结果并不严谨。数据提交后,还需要重新加大密度调查。所以短期内,无法公开相对严谨的数据。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认为,现在还没到要公开的时候,他了解的情况是:“领导层都非常慎重,这不是小事情,是慎而又慎。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这项数据并非国家秘密,我们有知情权,但这是在国家对这个问题整个数据完成之后。”
王树义也强调,《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已经时不我待。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公众知情权,规范市场,另外通过媒体等,增加公众对土壤污染常识的认知。
2月26日《东方早报》在题为《应对污染应从公布真相开始》的言论中称,我们可以理解环保部门的“压力山大”。30年来的经济奇迹严重透支了中国的环境质量,目前正是环境问题的集中暴发期,环保部门自然首当其冲。最近,就有当地的一些地方民间人士悬赏几十万元,“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让环保局长体会一下当地污染的严重程度。 虽然,近年来政府的环保部门一再升级,从环保局到环保总局,再到环境保护部,但长期以来,环保部门还是缺乏强硬执法手段的“软衙门”,很多污染项目是在畸形政绩观的指导下,按地方长官的意志违法上马的,地方环保部门也有颇多无奈。
前一段时间,各地频发的雾霾天气,企业被疑排放污染地下水等环境问题,让国人对于环保建立起这样的理解:在可能的环境崩溃的灾害面前,我们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环保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契机。
3 千年习俗一朝改环保烟花何时来?
2月25日《经济参考报》在一篇题为《雾霾天气悄然改变中国燃放烟花爆竹千年习俗》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已有千余年历史的燃放烟花爆竹习俗遇冷。连日来,广州、海口、郑州等多个城市相继取消焰火晚会,民间发起的“春节少放炮”行动也应者如云。这个变化,相当程度上缘于罕见雾霾天气对中国多地区的侵袭。
“今年比往年销量起码少了50%以上。”在郑州经营烟花爆竹生意的店主梁俊伟说。冷清的生意,让梁俊伟有点遗憾,不过他表示理解——“可能跟雾霾天气频现、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有关。”
2月25日《北京晨报》称,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市销售37万余箱烟花爆竹,同比去年的57万箱,下降了35%。北京市烟花办将开展为期3天的“礼品换花炮”主题活动,最大限度地将市民手中烟花爆竹予以回收,并统一进行处理。据介绍,因为今年的烟花爆竹销售量比往年有所回落,预计回收量将超过往年。
雾霾肆虐鞭炮出路何在?2月25日的《华西都市报》指出,一边是传统年味,一边是环保的大势所趋,烟花的出路在哪儿?有专家给出了答案,环保烟花应市或要等8~10年。
如何既尊重习俗又低碳环保?2月25日《北京日报》报道了京郊久负盛名的灯笼村——怀柔红庙村的做法。
在红庙村,今年春节期间共销售各种彩灯、花灯等万余盏,挂到了京城大街小巷。这其中,一半都是翻新的旧灯笼。
翻新的旧灯可节约成本一半左右,如果只是重新裱糊一下,大约只需要新制花灯成本的30%。
据介绍,怀柔区市政市容委这两年对所有节庆灯笼进行回收再利用,节日过后及时安排人员回收保管,对一些褪色严重的灯笼保存好骨架,直接进行翻新,成本支出降低了一半,有的灯笼骨架已经连续使用了3年。
同时,在减少烟花爆竹燃放的倡议下,今年元宵节花灯重新出现在了不少家庭的窗口。花灯取代烟花,在北京的销量增加了两成。
观点摘登
“事故推动立法”状况应改变
近来冬天长时间、大范围的重污染天气,使得学界重燃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热议,参与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常纪文教授直言:“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不是‘善法’。”他呼吁,中国的现实往往是“事故推动立法”或“污染推动立法”,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PM2.5已经构成对中国经济含金量的考验。中国已经进入了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新阶段,企业再不能只顾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而让老百姓喝脏水、吸脏空气,中国已经不得不转方式、调结构了。任何以现状为由拒绝推动环境保护改革的观念,都是不可接受的。
有的企业抱怨说,大气污染防治会增加企业的环保成本,增加企业的环境负担,这实际上变成了有关利益集团向中央和地方财政伸手要钱的借口。
常纪文指出,按道理说,立法机关应当未雨绸缪,但中国的现实往往是“事故推动立法”或“污染推动立法”。没暴发重特大环境事故,没产生大规模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问题往往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往往是被老百姓牵着鼻子走,这种状况要改变。
(来源:2月27日经济参考报)
延展阅读
珠三角灰霾“毒”过北方?
据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著名灰霾专家吴兑介绍,虽然近年来广州空气质量和其他内地大城市相比较好,但在细颗粒物PM2.5中,附着在上面的有毒物质却比北方多,其中含氮有机颗粒物就占了两成多,而且近10年来一直增长较快。
在灰霾中检出的“毒颗粒”,早在10年前珠三角地区就曾检出,只是当时没有引起重视。据吴兑介绍,从2003年开始,珠三角就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专家研究含氮有机颗粒物的试验场,因为珠三角是国内最早出现这种有毒物质的地区,这种物质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哪里经济发达,哪里就先出现。
吴兑解释说,北方的空气污染物以硫酸盐为主,而原来珠三角的PM2.5中,硫酸盐占比是最高的,现在硝酸盐的增长速度一直很快,导致含氮有机颗粒物也一直增加。
此外,北方的颗粒污染物还受到沙尘影响,而南方地区如广州的挥发性有机物更多。因此,在PM2.5污染指数相同的情况下,珠三角PM2.5中含氮有机颗粒物百分比要高过中东部、长三角等地区。
(来源:2月26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