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李拉 通讯员 陈其文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海南省三亚市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4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达到3860立方米,尽管水资源丰富,但仍然存在区域性、工程性缺水等问题,水资源管理工作不容忽视。作为第二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三亚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如何,在建设节水型城市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三亚为何还缺水?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存在区域性缺水问题,节水力度不够
虽然三亚市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库有效蓄水规模5.14亿立方米。但统计资料显示,三亚市全年80%的降雨量集中在6~10月,河流源短流急,东部藤桥河流域和西部宁远河流域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中部三亚河、大茅水流域水资源相对较少,造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出现区域性缺水。因此,三亚也是一座缺水型城市。
有关专家表示,三亚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加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不足,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河道生态用水得不到保证。一旦遇到特殊干旱年和连续干旱年,就会出现用水量缺口。
目前,三亚市大部分地区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全市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开发利用率极低且开发难度大。三亚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作为旅游城市,三亚市第三产业用水量较大,虽然大部分度假村、宾馆酒店都对污水进行了处理,实现中水回用,但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用水等节水不够,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不仅如此,三亚的农业灌溉用水也存在浪费现象。比如,农业灌溉以大水漫灌为主,节水灌溉措施不完备,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价格体系和运行机制。
水资源如何全面规划?
逐步形成“建、供、管、售”的管理机制,出台多项涉水规划,针对不同行业制定节水措施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利用形势,三亚市开始为解决水资源危机寻找对策,在海南省较早实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
从1974年兴建第一期城市供水工程开始,三亚市的城市用水就由水利部门统一建设和管理。2001年,三亚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水务局,提出了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对水源头、水龙头、排放口、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实行统一经营,对水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并逐步形成“建、供、管、售”的管理机制。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三亚就提出建设生态节水型社会,并制定出台相关建设方案。2006年11月,三亚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
为此,三亚市制定了《三亚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组织编制三亚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农村饮水“十一五”规划等多项涉水规划,摸清水资源状况,确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框架。同时,从加强节水规范管理着手,先后出台《三亚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暂行办法》、《三亚市用水定额标准》等多项用水行政规章。
三亚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说,三亚已经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了节水措施。包括依靠推广节水灌溉,以相对稳定的农业供水量保证农业发展;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抑制工业用水的过快增长;依靠推广节水型器具,保证生活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满足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要求。
另外,三亚还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建立节水减污监督网络和监督机制,鼓励公众以各种形式参与用水权、水量分配、管理和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积极性,促进全社会共同节水,参与用水节水管理。
怎么解决区域性、工程性缺水?
实行水资源统筹配置,用水总量控制,进行水源、治污、回用等工程建设
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三亚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性、工程性缺水。
在对全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后,三亚市开始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实施建设大隆水利枢纽工程、西部崖城供水工程、东部海棠湾供水工程等水源建设工程,形成覆盖全市东、中、西部供水骨干网络。
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方面,三亚加快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改造建设污水、再生水管网进度。截至2012年8月,全市建成投入红沙污水处理厂、鹿回头半岛污水处理厂、亚龙湾污水处理厂、荔枝沟水质净化厂等8座污水处理厂以及海坡片区多个小型自建污水处理站,形成16.58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2011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71%。
据三亚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三亚市田独高新技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三亚湾新城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2015年前全部建成投产。建成后,将解决三亚城区及周边地区污水排放问题,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27.58万吨/日。
按照建设良好宜居生态环境要求,三亚市还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工作。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5座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投资1.6亿元,实施11公里长的西河生态治理工程,夯实防洪基础;投资2000万元,建造东河防潮(洪)堤生态工程,设置水文动态监测系统,提高防洪能力及水污染防治;投资1875万元,实施藤桥西河东岸防潮(洪)护堤项目等。
随着一批批水源建设工程投入使用,三亚市实现了城市用水与农村用水、传统水资源和其他水资源统一配置,实现城乡防洪、河道整治与水生态建设、水环境保护统一管理,为三亚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水源保障。
怎样最大限度节水?
取水要有许可证,农业、工业和生活节水各有重点
建设节水型社会,顾名思义,节水工作最为关键。三亚市把发放取水许可、开展取水许可管理作为工作重点。
对于新、改、扩建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包括节水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对不落实“三同时、四到位”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取水许可手续。截至2010年12月底,累计办理许水取可证210个,取水许可水量达到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2.83亿立方米的88.3%。
同时,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方面采取了不同措施,最大限度实现节水。比如,农业节水方面,建设高效农业节水工程,拟建以大棚种植为主的种植区和农业旅游观光发展备用地,大力应用节水灌溉新技术。
试点期间,三亚投资2146万元,完成大隆灌区西干支渠工程,改善、新增灌溉面积1.83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20万立方米。农业灌溉渠道利用系数从0.5提高到0.6以上,年节水1420万吨。
在工业节水方面,三亚市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工程,提高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值。
其中,南山电厂采用先进技术和合理工艺,对循环冷却水进行梯级利用,并运用科学管理办法,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综合利用工业用水,全厂水重复利用率达98.9%以上。
亚龙湾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投产至今,每天5000吨再生水回用于湾内绿化带自动喷灌、苗木绕灌和景观用水等,每年节水365万吨。红沙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后,每天还将有两万吨再生水得到回用。
城乡生活节水方面,首先解决原水输送过程中的大量损耗问题。2008年,三亚市投资1300万元完成半岭水库至荔枝沟水厂原水输水管网改造工程,原供水管道输送率由50%提高到90%,年节水280万吨。
其次,三亚市要求新建住宅楼、办公楼、学校、娱乐场所、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都要安装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现有住宅的用水设施也要逐步改装。2010年统计结果显示,三亚市居民小区、行政办公楼、学校、娱乐场所、宾馆酒店等单位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开源节流齐头并进
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建设,调整水价控制用水
建设节水型城市不能只依靠节水,还要从源头出发,做好供水工作。
为有效开展节水试点工作,r近年来,三亚坚持开源节流,先后投入38亿元进行工程建设,其中包括城市供水能力建设。目前,三亚市水库有效蓄水规模由原来的1.6亿立方米增加到5.14亿立方米,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共12.2万亩,节水增效提升1300万吨,城市供水能力由原来的日供水23.5万吨提高到38.5万吨,农村安全饮水人口由原来9.9万人增加到18万人,城镇污水日处理规模由原来9.68万吨提升到16.58万吨。
目前,三亚市不仅依法征收水资源费,还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自来水供水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从2012年年底起,三亚市计划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利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来调控用水,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1∶1.5∶2”的三级阶梯计量水价,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
三亚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农业节水灌溉有效解决了面源污染,工业和生活节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三亚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逐年减少,湿地面积逐年扩大。
下一步,三亚市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口设置许可审批制度,严控入河污染物总量。加强城镇污水排放管理和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实现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