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股冷空气和雨雪天气的造访,很多地区的人们总算敢打开窗户,出门不用戴口罩了,应急措施也告一段落。微博上、媒体上人们对于雾霾的讨论也就慢慢淡去了。
关注度下降了,但地方政府的行动却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应急只是迫不得已采取的手段,并非常态,政府部门不能习惯于去应急,如果能把问题解决在应急之前岂不是更好?
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应该多在平日里下苦功,治理病根儿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我们的城市抵抗力极低,稍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患病。应急措施就像是一支针剂,见效快,但并非常态,多了没准还容易伤身体。
当前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城市“强壮”起来,增强体质。比如,可以吃几副中药,去去病根儿,这需要长期调理,绝不能半途而废。
这剂中药就是: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其实,雾霾天气之所以出现,就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排放量大于污染物的扩散量,导致污染物越积越多,浓度越来越高。
有人说,污染物的扩散靠老天,我们能起的作用有限。但污染物的排放却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这就是政府部门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数据显示,北京PM2.5的来源中,22%以上是机动车排放,17%是煤炭燃烧,16%是工地扬尘,16.3%是工业喷涂挥发,4.5%是农村养殖、秸秆焚烧。
减少污染物排放,既要抓住重点,又不能死盯一个领域,要全面推进,多点开花。机动车排放、煤炭燃烧、工地扬尘、工业喷涂等领域都是减少排放的突破口,这需要多部门精诚合作、公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北京的PM2.5来源中,还有1/5以上是来自外地。也就是说,治理雾霾污染,一个地方单打独斗也不行,需要协同控制。联防联控已被证明是治理和防范城市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为了使联防联控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专家建议,鉴于大气的流动性,可以由国务院牵头,建立一个跨区域的空气质量管理委员会,由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制定这一区域的防治政策,统筹这一区域的产业布局,从区域全局层面防控空气污染。这是个好办法。
半个多世纪前,伦敦还是著名的雾都,几十年来,伦敦一直坚持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伦敦就是一个样本,只要我们平日里多下点功夫,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稳扎稳打,长期坚持,又何愁雾霾病根儿不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