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垃圾反烧有解否?消除公众疑虑倡导前端分类
2013-01-24 09:19:10 来源: 作者: 【 】 浏览:294次 评论:0
中国环境报记者徐卫星


  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8%以上。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卫生填埋占66.79%,继续稳居主导地位,垃圾焚烧处理占17.25%,未来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坦言,占地和污染将制约卫生填埋继续发展,焚烧处理是目前无奈和理性的选择。


  张益回顾了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他介绍,“十一五”期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1.40亿吨,无害化处理设施新建1076座,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1.67亿吨/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完成了规划目标,但处理设施能力和投资没有完成规划目标。处理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依赖于现有设施的超负荷运转,无害化处理能力依旧存在较大缺口”,张益认为,总的来说,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处理方式仍以末端处理为主,处理设施对环境的影响争议较大。


  “邻避”效应为何发生?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院长徐文龙判断,若要满足“十二五”规划要求,按照900吨级日处理量的垃圾焚烧厂测算,在未来3年仍需建设150余座同等规模的处理设施。


  近年来,有关垃圾焚烧的争议声不断,群体性事件屡见报端。一边是现有处置设施超负荷运转导致隐患重重,一边却是新上焚烧项目屡屡受阻。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如何保障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避免恶性循环,成为城市管理者与垃圾焚烧产业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张益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在公众对公共环境治理要求与环境利益维护意识日益加强的同时,我国部分垃圾处理设施存在标准较低、运营不善、监管缺位、污染超标等问题。另外,垃圾焚烧行业缺乏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和平等有效的沟通机制,二恶英等污染问题被放大,刺激了“邻避”现象的增加。


  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所长卫潘明认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尤其是垃圾焚烧厂在建设过程存在两方面困难:一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选址难。周边群众特别是周边小区反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主要是周边群众担心其环境会由于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而受到破坏,以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造成地产的贬值。二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投入机制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投入不足,政策不配套,不利于调动区县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何不多顾及居民感受?


  卫潘明认为,应借鉴国外经验,高标准建设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缓解邻避效应。他举例,韩国首尔马普垃圾焚烧厂设计时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污染控制措施,例如烟气停留时间由欧洲标准的两秒延长到6秒,布袋除尘器由一级增加为两级,二恶英的排放标准由欧洲的0.1ng/m3提高到了预期的0.01ng/m3,周边群众对垃圾焚烧厂的支持率大大提高。卫潘明认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在确定垃圾处理设施排放标准时就应超前,在欧洲、日本、美国以及国标和地标中选择最严格的指标,以获得周边群众的支持。在设计或施工中做到全密闭建设和运行,确保气味、扬尘对周边的影响不被周边群众感知。”


  他还建议,努力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成生态文明的设施,在垃圾处理设施自身排放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在周边建设配套的绿化带、休闲旅游,通过环境水平的提升,抵消由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带来的地产贬值压力。此外,利用垃圾处理设施的优势为周边群众谋利。


  “在垃圾处理设施中建设会议中心以及娱乐设施等配套设施,供周边群众免费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群众的接受程度。同时,以优惠的价格,将垃圾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气、热、电提供给周边的群众,会逐步提高周边群众对垃圾处理设施的依赖程度”,卫潘明说。


  垃圾分类何时能成为文化?


  作为一个民间环保人士,网名“驴屎蛋”的黄小山曾因“反烧”闻名,然而现如今态度有了转变。


  黄小山说,“站在一个外行人的视角上看待垃圾问题,虽然我不懂专业性很强的处理技术,但技术不是困扰垃圾处理的难题。”

  他是经历了日本考察之后说出这番话的。在日本,垃圾焚烧厂身居闹市,周围居民处之泰然。日本民众习惯成自然的垃圾分类行为甚至可以说上升到了文化层面。


  “垃圾处理关键在于源头分类,使垃圾成分简单化,让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功用”,黄小山现在已然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为培养民众的垃圾分类文化意识奔走呼号。他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成为国人思想中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是自发的而不是因为法律强制。


  为此,黄小山提出了“绿房子”的概念。他表示,“绿房子”是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平台,设立在各个社区,首先把厨余垃圾彻底的分离出来,再通过切割粉碎、二次挤压将其脱水,最后将脱出的水分通过下水道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污水处理的成本远低于渗滤液处理的成本,“绿房子”可同时达到垃圾减量、节约成本、降低污染的三重效果。


  “希望我能作为一个垃圾传教士,让‘绿房子’对国民产生文化层面上的触动”,黄小山如是说。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