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北京空气质量播报》:镜头记录十年环保路
2013-01-18 09:18:0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494次 评论:0
编者按


  每晚9点,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有一档节目《北京空气质量播报》。这档节目除了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数据之外,还有一个4分多钟的小专题,内容涉及很广,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着环境保护做文章。


  10年来,《北京空气质量播报》的记者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北京越来越清新的空气;记录下为此付出艰辛的环保人;记录下政府对环保的大力扶持;记录下公众关注环保、参与环保、践行环保的热情和行动;更记录下北京走过的一条发展与环保并举之路。下面这些镜头,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带领北京市民观察北京环保10年变化的真切记录。


  葛洋 刘巍巍 隗莹 丁雨涵 武梦 王歆迪


  镜头一 中心城区告别小煤炉


  今年83岁的左奶奶在北京大栅栏的胡同里住了一辈子。一到冬天,取暖就成了她的一块心病。烧煤炉搬煤运煤的劳累不说,屋里温度也就十二、三度,还要日日夜夜揪心煤气中毒。左奶奶常想,啥时平房也能用上暖气就好了。


  2008年,左奶奶终于如愿以偿了。为期两年的北京市“煤改电”工程让这里的1.9万多户居民用上了电采暖。


  用上电炉子之后,左奶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冬天再也不用搬煤、不用笼火、不用担心中煤气了。只要插上电,电暖器就会在每晚10点准时启动,供暖并开始储能;清晨6点自动断电并开始放热。左奶奶真正感受到了晚年生活的幸福。


  “煤改电”工程的实施,不仅让住平房的居民享受到了实惠,也显著改善了北京市的空气质量。以西城区为例,“十一五”期间,西城区共累计完成近10.6万户居民的电采暖改造,节省燃煤10.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48吨。


  除了在中心城区大力推进“煤改电”工程之外,覆盖北京全市的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建设任务完成过半,西南热电中心主体工程进行安装建设,东北、西北中心开工建设。各项压煤任务的圆满完成,共减煤近70万吨,为实现“十二五”煤炭消费总量削减到1500万吨的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


  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比去年同期平均下降超过4%。特别是与燃煤密切相关的二氧化硫在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情况下继续降低1.5%。


  “煤改电”不但节能环保,而且还比烧煤省钱。为了鼓励居民错峰用电,北京市特别将每天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6点之间设定为低谷电价时段,每度电由过去的4毛多钱下降到3毛钱,“煤改电”的居民还有每度2毛钱的补贴。相当于煤改电的居民只需要负担1/3的电费。


  记者手记:


  记者从小在北京老城区胡同里长大,在记忆中,一到冬天,每家门口都码放着一排排蜂窝煤,大人们用簸箕、火夹子将煤运到屋里,再放上一块碳,点着的时候浓烟滚滚,呛得全家眼泪直流。如今再回到这些胡同里巷,房檐下的烟囱不见了,院门口多了几个配电箱。百姓家里告别了蜂窝煤,全都用上了电炉子。

  儿时关于烧煤炉的记忆,让记者特别能够理解老百姓对“煤改电”的支持与感谢。大栅栏的左奶奶说,有了“煤改电”这么好的条件,她要努力活到100岁;宣武门附近的送煤工管师傅说,即便是因为“煤改电”,让煤铺关了门,他也毫无怨言,因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


  家住在天桥地区蜡烛胡同的张阿姨是个盲人,对于“煤改电”她的感触最深。


  “我是个盲人,过去冬天,烧煤、生火这些一般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儿,对我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如今省了我一个大事。买电暖器政府还给我这么大补贴,特别感激政府。”


  “煤改电”暖的不仅是屋子,还有人心。 镜头二 消失的马路“墨斗鱼”

  刘先生有一辆购于2002年的东风悦达起亚福莱特汽车,在北京市出台老旧车淘汰补助政策后,他通过朋友关系将车卖到山东,可以得到的政府转出补助是4000元。如果再买新车,还能得到企业给予的补贴。


  很多像刘先生这样符合条件的老旧车主,都在政策实施期间办理了淘汰手续。2012年,北京市淘汰老旧机动车32.8万辆,加上2011年已淘汰的22.4万辆,北京市已经完成了“十二五”期间淘汰70万辆老旧机动车任务目标的78%,为改善空气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淘汰老旧车政策只是北京控制机动车尾气打出的组合拳之一,回顾这10年,北京市在机动车减排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为了加快淘汰黄标车,2008年末,北京市环保局和财政局共同发布了高污染排放机动车淘汰鼓励政策,从2009年10月1日起,北京所有黄标车禁止在六环路以内道路行驶。


  ——从2012年5月31日起,北京市全面实行了北京市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两项地方标准,北京500万辆机动车改“喝”上了更清洁的燃油。数据显示,京V油品标准实施后,总体污染物排放将减少40%,北京市全年仅二氧化硫排放量就可减少432吨,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记者手记:


  王鹏是延庆县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站一名基层执法人员,记者曾经随他在进京路口对过往大货车进行尾气检测。当时正值盛夏,中午地面气温达到40℃,在烈日下站5分钟就已经衣服湿透,而这种冬天挨冻、夏天暴晒的工作环境是王鹏常年要面对的。

  进京大货车大多是柴油车,王鹏进行尾气检测时,要求司机把油门踩到底,而为了看清楚,王鹏要在距离尾气口不到1米远的距离目测尾气排放情况,这一脚油门下去,黑烟滚滚,热浪袭来,记者感觉几乎要窒息了,而王鹏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情况每天都要碰到几十次。


  王鹏只是许多基层环保执法人员中的一个,正是他们常年坚守在第一线,兢兢业业地守好外地车进京的第一道关卡,有效减少了过境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守护了首都的蓝天。

 

    镜头三 工业企业“走转改”

  林师傅是包装厂的普通工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生产线上监督包装罐的印刷。他告诉记者,在七八年前刚来的时候,车间里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再加上从油漆里散发出的刺鼻气味,一度让他产生了转行的念头。


  直到2009年,工厂应环保部门的要求对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他才知道,原来他们闻到的刺鼻味道是在印刷的过程中,从有机涂料中释放出挥发性有机物(VOC)。当VOC在环境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人产生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会伤及人的内脏、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后果。


  同时,VOC也是产生PM2.5的一个原因,如果大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到空气中会影响大气透明度,导致可见度下降,灰霾天增多。


  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北京大力开展了以治理PM2.5为重点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实施烟气脱硝、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等新技术研究,降低污染排放。


  根据2012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额完成半年减排任务,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这与近10年来北京市的工业调整是分不开的。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4项指标的减排任务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为此,北京加快高污染企业淘汰退出步伐,122家“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实现关停退出,超过年初确定的淘汰66家的目标。针对PM2.5污染,在全国率先展开脱硝、挥发性有机物等治理工程。通过结构减排和末端治理、低挥发溶剂替代等手段,减排VOC6500吨,超额完成5000吨减排任务。


  记者手记:


  记者在采访林师傅时,他真诚地说了这样一番话:“虽然我们是外地的‘打工仔’,但是工厂包吃包住,还给我们提供娱乐的空间,让我很有那个……电视上说的幸福感。”当记者问起让他觉得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时,他想了想说——是工厂的改造让他确保了自己不会因为工作而失去健康。


  想不到“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治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落实到基层能够转化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改变,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给千千万万的基层群众带来了幸福。看着林师傅脸上那灿烂的笑容,记者的心中也仿佛有一股暖流流过心房


 镜头四 车辆“洗澡”驶出工地


  老胡是北京环保监察总队扬尘办公室负责人,10余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工地扬尘治理的变化。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容,建筑施工所带来的污染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以来,北京城市建设速度在不断加快,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护环境,已成为了北京市环保工作的一项重点。为此,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设立了扬尘办公室,专门协调和监察全市的抑制施工扬尘工作,老胡就是扬尘办公室负责人。


  “从近几年的大气治理情况上看,扬尘污染一直是影响北京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施工工地这块尤为明显。”老胡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开复工面积已达到1.8亿平方米,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地铁8条线要进入全面施工。然而在10年前,北京市的施工工地面积远不到1亿平方米。


  虽然工地多了,污染源多了,但是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政府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北京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多项与环境工作相关的条例规定,环保局、建委、城管等部门也都出台了针对施工扬尘治理的工作规范。


  老胡说,现在工地有了最基本的规范,就是“五个百分之百”:一是沙土百分百覆盖,二是路面百分百硬化,三是出工地车辆百分百冲洗,四是拆除房屋要百分百撒水压尘,五是未开发土地要百分百绿化。另外随着工作的进展,更多的规定和更细致的规范都在逐步的完善中。


  今年以来,北京市正不断强化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管理,通过联动执法进一步控制施工扬尘污染,切实提升了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老胡的“灰皮鞋”。老胡全名胡卫,人如其名,从小就参军当兵,保家卫国。转业后就来到北京市环保局监察总队,从事扬尘治理工作。因为要在各个工地来回跑,老胡的皮鞋总是灰色的,他说平时也擦,每天到单位就擦擦,回家更要擦。

  跟随老胡跑了一天的工地,亲眼看到环保监察工作者在一线的工作状态,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一群最清楚污染危害的人,在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坚守。正是因为这份坚守,总有一天这些执法者的皮鞋不再是“灰色”,而是像北京的蓝天一样恢复本色了。

 

    镜头五 公园下乡森林进城


  九龙山下曾是门头沟第二大煤矿——门头沟煤矿,有上百年的采煤史,百年间遗留下的煤矸石达300多万立方米,形成一座高达百米、面积近900亩的黑山。做了20多年矿工的张守龙告诉记者,以前这座黑山就在上风口,是城区最大的污染源,刮风时煤粉铺天盖地,下雨时黑水横流,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家有一碗粥,不去门头沟”的说法。


  随着近年来的矿山修复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很多像张守龙这样的老矿工变了身份,加入到退黑还绿、矿山修复的队伍中。甩掉煤炭污染包袱的门头沟已开始呈现出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新景象。


  门头沟只是北京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区周边的各区县都已形成了连接城乡、覆盖平原的绿色生态网络。实现了大中河道、主干交通线、铁路线两侧的全部绿化,将这些原本车水马龙的街道建设成为了林水相依、林路相嵌的景观绿化带。


  除了对周边区县的环境进行治理。北京还致力于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建设大尺度城市森林绿地。目前已建成11座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南中轴森林公园和园博园,提升了城市的绿色景观,清洁了空气,满足了市民的就近休闲需求。


  近10年来,北京大力开展河道治理、水源保障和污染防治工作,按照生态治理理念,建设河网湿地、河道绿带交相辉映的景观风貌,打造休闲滨水空间。沿通惠河、凉水河、亮马河、坝河、清河等中心城河湖水系打造10大滨水绿线,形成“水秀而可近,岸绿且可亲”的绿色滨水景观,重现了长河观柳、卢沟晓月等特色历史水景。


  截至“十一五”末,北京市林地总面积已达到了104.69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0平方米。到2015年,北京市还将新增造林面积7万公顷,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三大绿色生态体系和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还将力争在5年内新增森林面积100万亩,使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真正做到公园下乡、森林进城。


  记者手记:


  在门头沟九龙山采访时,张守龙说,他退休已经10年了,在这里挖了一辈子的煤,这挖煤的黑不仅刻在脸上,甚至钻进肺里、心里、骨子里了,“但是不能让咱孩子也黑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人定胜天不过只是一句豪言壮语,要生存就必须保护自然,要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要保护自然,我们还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修护我们曾经破坏过的自然环境。 镜头六 环境信息亲民贴心


  《北京空气质量播报》是全国首个以空气质量为内容的环保节目,从1998年开播至今已走过十几个年头,多年来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担负着节目的制作和运行,节目形式也从周报改为日报形式,到现在又增加了空气质量预报;从最初的45秒到如今增加到5分钟。节目不但发布每天的空气质量,还为市民提供最贴近的生活指导。


  高峰制作《北京空气质量播报》节目已有7个年头。采访中,他回忆起200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天气,漫天的黄土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当时从我车上扫下来的黄土,一称有3斤多,可见当日的空气质量状况有多差。”


  高峰说,那天的节目不光要第一时间播报当日空气质量状况,还要制作一期沙尘暴的科普节目,一并发布出去,才能够让老百姓第一时间了解这样天气状况的产生以及如何防护。当天节目顺利播出后,收视率达到了5.3,关注度颇高。


  无论刮风下雨,是否是节假日,高峰他们都雷打不动的守在一线上,365天里,每天都不可懈怠,保质保量的制作节目,让老百姓了解当日的空气质量状况就是最紧急的事件。


  高峰还告诉记者,目前他和同事们正在制作《北京空气质量播报》节目的改版,2013年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始实施,PM2.5首次被纳入空气质量标准,标准更严格了,为老百姓提供的信息就需要更全面、更具体。


  10多年来,北京市环境信息的发布渠道更多,从平面媒体单一形式到目前的全媒体发布,使公众的感官与实际空气质量状况越来越接近,同时加强了服务性,在极端天气时及时提醒市民防护。


  记者手记:


  其实,很多时候感觉到环境保护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完善监测体系还是促进信息发布,都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我们自身的行为究竟造成了怎样程度的污染。每个人都会是污染的受害者,但同时又是污染的制造者。了解空气质量的信息,不是为了了解空气质量的好坏,而更多地应该是反省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从前都是在电视上看“环保”,直到成为《北京空气质量播报》栏目的编导,记者才真正地开始参与到环保的工作中来。


  在工作中,记者领悟到,参与环境保护、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受益。同时,记者也更加明白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正确引导,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打心眼里支持环保并身体力行的参与进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

 

    镜头七 环境改善靠大家

  2012年4月15日,延庆县野鸭湖边盛开了一簇簇红色的“花朵”,原来这是统一身着红色外衣的环保爱好者,他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举办的野鸭湖植树活动。


  在人群攒动中,记者碰到了连续5年参加野鸭湖植树活动的张大爷,他感慨地说:“我以前在小兴安岭砍树,当时国家建设需要木材,所以大家都奉行‘谁砍的多,谁就光荣’的工作要求。可到了后来,小兴安岭的树基本上被砍光了。”


  光秃秃的小兴安岭让张大爷心情十分沉重和失落,1998年的那场洪水更是让他最为触动,“1998年我国南方和北方为什么发生那么大的洪灾呢?就是全国大批量地砍树,树都被砍光了,才会有这么大的洪水灾害。我现在每年都来植树,就是向大自然还债。”


  随着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像张大爷这样的人参与到了环境保护活动中。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作为北京市的环保大使,也向公众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像“少开一天车”、“野鸭湖植树”、“自然与生命的瞬间”摄影比赛、“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涵盖各个领域的公众目光,无论是车友、大学生、民间环保人士、摄影爱好者还是新闻媒体,每一个参与到活动中的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更应该是环境污染的终结者。


  2012年7月,北京首个致力于环保志愿服务团体的枢纽型组织——首都环保志愿者联合会正式挂牌成立,依托“志愿北京”和“北京环保公众网”作为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壮大了首都环保志愿者的队伍,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记者手记:


  从2008年第一届野鸭湖植树活动开始,记者便一直进行跟踪报道。今年的植树活动与往届相比,除了参与人数增多、年龄层覆盖范围更大以外,出行方式也与以往不同。


  参与前四届植树活动的车友、环保志愿者们都是从中央电视塔集体搭乘大巴车前往野鸭湖,今年的交通方式改为“S2线+自行车”的组合,大家从北京北站统一乘坐S2线到达延庆县城,然后骑行15公里抵达野鸭湖景区,这种交通方式一致受到大家的推崇,都认为它更加绿色、环保,也更加符合这次活动的理念。


  在志愿者的队伍中,除了有像张大爷这样的老年人,还有一些父母带着自己的小孩子,让他们从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北京车友协会会长李云威说,前几天已经有车友的孩子在询问今年什么时候去种树了。这说明参与环保活动不仅仅影响了成年人的生活方式,也更多地让孩子们耳濡目染,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延庆野鸭湖仍然寒意十足,但记者的心里却感到了温暖。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